持續低燒多久需要就醫?這兩類人群要格外警惕
進入冬季后,呼吸道疾病高發。不少人“中招”后,會出現顯著的高熱、畏寒等癥狀。但最近徐女士卻出現反復低燒的情況,“背后發燙、睡覺出汗,體溫每次37.5℃,兩三天就退了。”徐女士告訴記者,經過病原體檢測,發現也不是近期常見的病毒感染,但燥熱、流鼻涕也很“折磨”人。出現低燒究竟該怎么辦?持續多久才需要就醫?記者為此采訪了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治醫師吳婷。
一般來說,常見的發熱原因分為三類:感染性、生理性、其他疾病因素。“不同系統的感染都有可能導致患者發熱,比如呼吸道系統的感染,患者會表現出咳嗽、胸悶等呼吸道癥狀,同時伴有發熱;泌尿系統的感染、生殖道感染如患有盆腔炎女性也可能發熱。” 吳婷告訴記者,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患者也會有發熱表現?!岸o張、劇烈運動等生理性的變化,比如腎上腺素飆升會讓體溫增高,但這種一般很快就能恢復?!?/p>
記者了解到,在當下呼吸道感染高發的情況下,兩種低熱情況較為常見:一種是高熱之后出現的低熱;另一種是沒有高熱表現,一直處于低熱(不超過38.5℃)。吳婷強調,在近期呼吸道疾病流行期,無論體溫高還是低,出現發熱建議先進行常見病原體檢測,如藥店自購流感,新冠抗原檢測?!皩τ谝恢钡蜔岬幕颊?,如果通過常見病原體檢測為陰性,無法明確哪種感染的情況下,也不用過于擔心。因為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種自限性疾病,通常5~7天發熱等大部分癥狀會得到改善;而一般患者前期表現為高熱但對癥治療后轉為低熱,多數是因為身體仍處于疾病狀態,此時機體的免疫力還處在康復過程中,建議繼續觀察?!?/p>
但需要注意的是,低燒持續的時間不同,伴隨的癥狀不同,對癥處理的方式就不同。吳婷表示,一般體溫沒有達到38.5℃,退燒快,癥狀輕,不需要額外的物理干預,多喝溫水,補充營養,適當休息。如果伴有肌肉酸痛、劇烈的頭疼,可以服用解熱鎮痛藥來緩解癥狀,比如常見的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如果有明確的甲流患者接觸史等,可以及時啟動抗病毒藥物治療。
“但如果經過休息、對癥治療后,超過7天低燒還沒好,建議大家先去門診完善‘血常規+c反應蛋白’的基礎檢查,結果良好可以繼續觀察;如果低熱超過2周,至少要增加胸部CT檢查,排查是否有肺炎;但持續一個月之久,一定要入院系統檢查,排查是否合并結締組織病,內分泌系統疾病,特殊感染如結核,腫瘤等,而非上呼吸道感染導致的低燒了。”
專家提醒,有兩類人群出現低燒,要立即引起警惕并盡早就醫?!笆紫仁抢夏耆?,因為免疫力下降,和病毒的斗爭沒有那么激烈,可能會造成低燒甚至不發燒。往往早期癥狀隱匿,只是表現出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等,送醫時已經是肺炎的程度;其次自身患有疾病的人群,如合并糖尿病、腫瘤、免疫抑制人群等,普通人受到感染可能只是上呼吸道感染,但他們往往一被感染就已經是肺炎。” 吳婷補充道。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夢航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