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安吉“千萬工程”催生綠水經濟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千年之前,唐代詩人張志和暮春時節泛舟西苕溪,恰逢桃花水漲,鱖魚肥美,寫下這首反映江南特色,彰顯人水和諧的經典詞作。千年之后,在滸溪、在龍王溪,浙江安吉人民將依水而生、因水而興的故事續寫新篇章,貫穿城鄉的一條條美麗河湖點亮了安吉風光,也催生了綠水經濟,成為安吉縣幸福到戶的生態密碼。
2003年以來,安吉縣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穩步推進系統治理,有效落實河湖長制,依托滸溪水域通道,圍繞魅力資源點,形成星羅棋布的城鄉品質共富片區,努力將安吉滸溪建成全國幸福河湖的“浙江樣板”,打造生態文明幸福新高地。
立足生態,邁入幸福河湖新階段
如何讓美麗河湖流淌“幸福”? 2023年省級總河長會議上,浙江省審議通過《浙江省全域建設幸福河湖行動計劃(2023―2027年)》,并以1號總河長令的形式發布,開啟全域建設幸福河湖行動。“一村一溪一風景、一鎮一河一風情、一城一江一風光”,在這一全域大美河湖建設新格局下,要求通過河湖的高水平治理,讓河湖不僅美麗,更使老百姓擁有真真切切的幸福感。
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源地,安吉縣在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創新實踐中充分發揮水利作用,一幅“幸福河湖”的新畫卷徐徐鋪開。
因地制宜,謀劃河湖治理新思路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浙江水網密布,有著不同的河湖形態和城鄉風貌。浙江省水利廳廳長李銳表示:“我們要以河湖長制為抓手,因地制宜,一縣一策,一河一策,集聚水利、發改、建設、農業農村、文化旅游、體育等各個領域的力量,系統集成,扎實推動全域幸福河湖行動計劃落實。”
推動“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價值轉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是安吉發展的核心主題。近年來,安吉不斷深化河長制,以西苕溪綠水經濟帶為框架,結合各村各流域特色發展“水利+”,全力打造幸福河湖試點縣。
水安全是百姓十分關心的一大焦點。安吉縣做深“標準+”,積極推進中小河流治理、山塘水庫除險加固、農村飲水安全提升工程、水源地保護提升等多個水利項目,特別是強化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創建保護,安排專項資金用于賦石水庫、鳳凰水庫、老石坎水庫三大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生態保護補償,提升水源地的保護標準。
水生態是構建綠水經濟的一大亮點。安吉縣因地制宜,結合各村、各水系特色構建構建“166”幸福圖景,即構建以西苕溪水系為軸的發展帶,聯結滸溪流域大余村美麗鄉村建設等六大片區,發展覆蓋全域所有鄉鎮,在綠水生態、綠水文旅、綠水共富、綠水生金、綠水開放、綠水賦能等六方面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通過修復、添加水元素、水景觀,新建水塘、生態景觀濕地等水利工程,改造生態環境,打造美麗鄉村“水”亮點,連接起鄉村集體經營的觸角。如尚書圩村新建葫蘆島水塘、大竹園村水系連通、滸溪修建濱水棧道等,打造融合現代水利功能和原生態景象的水景觀,擴大水利“美麗+”。
水文化是血脈賡續不斷的一大要點。滸溪是西苕溪的一級支流,位于安吉縣東南部,以幸福河湖余村試點項目建設為依托,滸溪流域挖掘場地、文化脈絡,打造以滸溪水文化為主干,串聯余村溪源文化、橫路溪古村文化、銀坑溪茶竹文化、馬吉溪品竹文化的“1+4”五大文化軸帶,做深“水利+文化”特色,不斷挖掘安吉特色水文化,講好安吉故事。
落實責任,建立河湖管護新體系
全域建設幸福河湖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也是一項長期需要不斷迭代的工作。聚焦安全、生態、宜居、富民、智慧五大關鍵詞,幸福河湖五大行動應運而生:江河安瀾達標提質行動、河湖生態保護提升行動、親水宜居設施提升行動、濱水產業富民行動、河湖管理改革攻堅行動。
安吉縣幸福河湖余村試點工程建設包括滸溪和馬吉溪等2條河道,共計治理河長13公里。以滸溪流域為例,安吉縣以水利部《幸福河湖建設成效評估指標體系(試行)》為基礎,綜合《浙江省全域幸福河湖建設規劃》里的指標,并適當考慮安吉地方特色,形成“河湖系統治理”“提升管護能力”“助力流域區域發展”的指標體系。
“我們將結合本地特色,從河湖治理、智慧管護、流域發展等方面實現人水和諧、產業共富,加快構建全域幸福河湖建設。”湖州市水利局局長龔丁表示,探索構建考核幸福河湖的指標體系一直在路上,幸福河湖建設更注重人的感受,要將物的存在轉化為人們內心的喜悅,才能讓美麗河湖向幸福河湖邁進。
共建共享,共創綠水經濟新模式
水利興旺,造福一方,安吉縣大竹園村正在推動水系連通建設。在大竹園村,村民們屋前的水渠并不只是作觀賞用的景觀水,而是每家每戶日常生活所依的生產生活用水。大竹園村村委委員湯振華提到:“這里的水是清潔干凈的活水,村民們還可用其灌溉、生活。”
水系連通讓大竹園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水美村”,更是吸引了大批青年人返鄉。李貫萌是大竹園村返鄉創業的一位代表。“最早的時候,我們就是普普通通一個農村,像我這種年輕人肯定是去外地打工了。”她說,“如今水系連通了,環繞著我們家家戶戶,很多客人也慕名而來,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李貫萌如今在村里經營民宿,日子越來越紅火。
水系連通、污水納管、垃圾分類……隨著“千萬工程”的推進,大竹園村的面貌煥然一新。當地精雕農旅融合、文旅融合、水旅融合,讓美麗風景帶來美麗經濟,2022年全村經營性收入達到269萬元,村民人均收入5.1萬元。(汪汶欣)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