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醫學影像領域 應用提速
● 本報記者 倪銘
日前,聯影集團、東軟醫療、萬東醫療等公司在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簡稱“CMEF”)上發布多款智能化醫學影像創新產品,包括智慧仿生微創介入系統、全域AI賦能CT等。
聯影智能聯席CEO沈定剛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AI擅長做一些“草里尋針”的工作,可以精準識別病灶的細微變化。公司正加快探索醫學影像結合自然語言的新可能。
創新產品密集發布
在CMEF現場,聯影集團推出了uHOR魔方復合手術室、智慧仿生微創介入系統uAngio 960、5.0T人體全身磁共振系統uMR Jupiter等產品,并公布了集團九大AI醫療創新解決方案。
記者了解到,該魔方復合手術室融合75cm孔徑術中磁共振、10軸血管減影造影等影像設備,手術機器人、腔鏡、超聲刀等治療裝備以及無影燈、吊臂、吊塔等手術室基礎設備。此外,該魔方復合手術室特別搭載由聯影智融自主研發的uNavigator雙導航手術視覺系統。
聯影智融總裁姜植銘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本次發布的uNavigator雙導航手術視覺系統,基于熒光導航技術、AR及術前影像AI算法。uNavigator雙導航手術視覺系統不僅能提供4K超高清實時臨床圖像,而且能夠極速完成病灶的三維重建,超高清全方位展示病灶細節。
東軟醫療推出了多款創新產品,包括全域AI賦能CT新品、高端全自研NeuMR系列、一站式急診急救解決方案,以及全新的NeuAI平臺等。
另外,萬東醫療發布了無液氦超導磁共振最新臨床成果以及Pilot領航全維一體化診斷系統等新品。
提高診療效率
“醫療+AI”是當前熱門領域,人工智能在醫學影像領域可以解決哪些臨床痛點?
沈定剛表示,AI擅長做一些“草里尋針”的工作,解決一些“視而不見”的問題,可以精準識別病灶的細微變化。AI不會取代醫生,本質上是為醫生提供便利,提高效率。
據介紹,截至目前,聯影智能擁有40多款AI應用產品,落地超過千余家醫院,貫穿診療全流程。
沈定剛告訴記者,除了輔助診斷,在治療過程中,AI還可以成為“導航員”。比如,在外科手術中,人工智能可以提供手術刀進入人體內的路徑規劃;在腫瘤放療中,人工智能可以協助靶區勾畫、自動分割圖像,顯著降低放療時長。
太平洋證券醫藥行業首席分析師譚紫媚認為,醫學影像占所有臨床數據的80%以上,人體器官和組織的可視化呈現,是臨床診斷、疾病治療及健康管理的基石。當前,傳統醫學圖像領域面臨醫生供不應求、醫療資源失衡等痛點,人工智能醫學影像解決方案有助于解決上述痛點。我國人工智能醫學影像解決方案市場預期將進入爆發式增長期,2025年有望增至442億元。
醫療大模型蓄勢待發
對于醫療領域AI大模型的發展,沈定剛表示,疾病之間的相關性,可以促進不同問題聯合解決。公司在積極布局疾病診斷大模型。
另外,衛寧健康近日宣布,公司已開展醫療垂直領域的大語言模型WiNGPT研發和訓練工作,產品預計將于10月發布。科大訊飛宣布,公司智醫助理在全國已累計提供輔助診斷5億多次。公司已把部分醫療通用能力納入訊飛星火大模型中,成果預計在今年10月發布。
面對業界關注的醫療AI數據來源,沈定剛表示,首先要保證數據的安全性。在數據不出院的情況下,我們把人工智能算法模塊放到科研平臺,醫生通過科研平臺上便利的AI工具,訓練自己的人工智能模型。同時,相關臨床問題的反饋可以促進算法及模型迭代優化。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