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論壇網評 | 把“三農答卷”寫在基層大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強化農民增收舉措,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階段性成果。“農為邦本,本固邦寧。”腳踏實地做好“三農”工作,需要廣大黨員干部自覺扛起政治責任,深入思考“這里有什么”“群眾盼什么”“發展靠什么”,用心用情寫好鄉村振興“高分考卷”。
找準坐標思考“這里有什么”,因地制宜寫好“產業強村”的高分答卷。“各地推動產業振興,要把‘土特產’這3個字琢磨透。”近年來,廣東柏橋村以荔枝種植為支點撬動鄉村經濟杠桿、浙江安吉打造白茶品牌以“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陜西南溝村的蘋果帶領革命老區人民脫貧致富……根植于不斷完善的“一村一品”頂層設計,千萬鄉村在基層大地盡顯品韻風采。黨員干部要持續做好“土特產”文章。“土”即基于一方水土,盤活“沉睡資源”、摸清“文化脈絡”,真正守住鄉土的魂。“特”是要突出地域特點,立足實際深挖人文歷史、自然風光等特色因子,打造有辨識度、有核心競爭力的“金字招牌”。“產”即延長產業鏈,從深耕一產拓展至三產融合,不斷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持續激活特色產業造血功能。
腳步向下思考“群眾盼什么”,由表及里寫好“建設宜居”的高分答卷。“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從美麗鄉村到和美鄉村,鄉村建設的內涵和目標進一步升級,更加強調“塑形”與“鑄魂”并重。塑形,講究一個“實”。要在保留原汁原味鄉土風貌的基礎上推進鄉村建設,充分發掘和保護古村落、古建筑等遺跡遺存,留住鄉土味道。同時,要堅持以“鄉村建設是為農民而建”的理念,走村串戶了解村民意愿,不斷加強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優化人居環境,讓村莊煥發新顏。鑄魂,則講究一個“熏”的過程。要注重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以文化禮堂、村史博物館、紅色教育基地等為載體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宣傳活動,在潛移默化中使鄉村文明沁人心脾,真正孕育農村社會好風尚。
放眼未來思考“發展靠什么”,多元融合寫好“治理護航”的高分答卷。“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也是鄉村振興的基礎。”鄉村治理面廣線雜、頭緒繁多,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須積力所舉、眾智所為。聚焦治理主體,變“獨唱”為“合唱”。新時代的基層治理強調“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需要以“人”為關鍵持續發力,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以點帶面撬動群眾力量,做到民事民議、民事民解,形成以上率下、齊心協力的生動局面;聚焦治理方式,化“單打一”為“組合拳”。要以德治為先導,將柔性教化融入鄉風文明,引導村民崇德向善、見賢思齊。以自治為基礎,讓群眾發揚“主人翁”精神,在參與公共事務中實現“當家作主”。以法治為保障,增強人民群眾法治意識,形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良好環境。(作者:江天嬌)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