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效益激勵低碳行動
隨著低碳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碳普惠”開始進入公眾視野和民眾生活。“碳普惠”這一概念是指對社區、家庭和個人的節能減碳行為進行具體量化,并采用碳積分、碳幣兌換等激勵方式,使公眾獲得綠色效益,從而推動個人綠色行動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
不少企業正依托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綠色社區、普惠公益等場景,在社會各領域推廣碳普惠實踐。
此外,多家銀行也依托金融產品開發碳賬戶體系,推出“低碳家園”“C郵記”“G+低碳達人”等個人碳賬戶平臺,記錄用戶步行、公交、地鐵、綠色寄遞等低碳行為。個人碳普惠平臺可自動核算減碳量,鼓勵積累個人碳積分,為客戶提供相應的信貸優惠、消費折扣、支付滿減、低碳商城權益兌換等服務。
碳普惠對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我國碳普惠機制還處在發展初期,仍存在制度法規不健全、平臺不統一、受眾范圍小、碳賬戶未真正打通、市場化機制尚未形成等不足。下一步應推動各方形成合力,促進我國碳普惠機制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是建立完善全國性碳普惠制度,推動構建統一的碳普惠平臺。研究出臺個人減排核算標準、碳普惠監管規制、交易規則等制度安排,推動建設全國統一的碳普惠平臺,為公眾提供個人碳賬戶的建立、減排量的核算、簽發、兌換、交易、變更等服務。在確保個人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推動全國統一碳普惠平臺的建設和互聯互通,為我國碳普惠機制的長效發展提供制度和基礎設施保障。
二是豐富碳普惠激勵手段,擴展個人減排場景。借鑒在交通、商超等領域取得的碳普惠實踐經驗,深入探索碳普惠方法學,圍繞綠色消費、低碳出行、循環經濟等領域,挖掘更多適用于我國碳普惠實踐的領域、場景和激勵方式。
三是加強政企銀合作,鼓勵第三方機構參與平臺聯通。可通過政企銀合作,推動碳賬戶互聯互通,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其中,讓廣大公眾通過低碳行動,獲得更多可及的綠色福利。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何七香)
隨便看看:
- [頭條]東方甄選大手筆激勵員工:154人分得7.75億元,平均每人4
- [頭條]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召開償付能力監管委員會工作會議
- [頭條]常進:構建面向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合作研究網絡
- [頭條]中國駐英國大使:英方沒有資格、沒有權利對香港特區警方執法行動
- [頭條]前4月我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4689億元
- [頭條]內蒙古康巴什: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打通幸福“最近一公里”
- [頭條]《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實施方案》印發 力爭到2025年產業協同
- [頭條]葛洲壩水泥公司儲能電站綠色低碳效能逐步顯現
- [頭條]國家發改委部署加快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步伐
- [頭條]海南省提高租房公積金限額:夫妻雙方每月最高可提取3000元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