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亟需加強對話增進互信
面對世界動蕩不安、全球經濟復蘇不穩,今年以來中歐之間就增進戰略互信、深化務實合作、加強國際協調展開多次重要交流對話。在10月23日至24日舉辦的第八屆中國全球智庫創新年會上,與會中外嘉賓以“中歐關系:回顧與展望”為主題開展圓桌會談,深入探討中歐間廣泛共同利益與戰略訴求,為在國際局勢變亂交織下重塑中歐良好關系貢獻智慧。
“中國一直以積極姿態推進與歐洲合作,始終把歐盟視作全面戰略伙伴、多極化世界中的重要力量。中方一再表明中歐之間共識大于分歧、合作大于競爭。”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會長、中國駐歐盟原大使吳海龍表示,從助力歐洲化解債務危機、疫情期間通過中歐班列提供物資,再到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合作,中歐合作都是在自愿基礎上本著平等互利、合作共贏原則進行的。國際格局變亂交織、疫情阻隔以及中歐各自發生的變化,使中歐間缺乏理解、互信受損,亟需重建信任,在各領域、各層級大力開展交流對話,尤其是人民之間的交流。
歐盟駐華大使庹堯誨表示,中國和歐盟間有著不同的政治制度、經濟模式與文化背景,各方需要充分認可雙方存在的價值共通與利益共存之處,并通過對話瞄準共識、分享經驗。智庫作為最有力的智慧創新平臺之一,能夠為政策決策提供推動力,促進中歐智庫交流將是一種有效舉措,推動雙方共同應對包括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公共衛生等全球性挑戰。
“經貿合作、發展和增長對中歐雙方只有好處,中國高質量發展和歐盟經貿的恢復性增長都有賴于雙邊經貿的穩步發展。”商務部歐洲司原司長孫永福表示,近期雙方經貿高層對話再次重啟,這對于雙方加強相互理解、推動市場開放是非常有利的。雙方應加強合作,擴大在數字經濟、綠色能源、低碳轉型、光伏風電、新能源電池等領域的合作,特別是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相信只要雙方相向而行,經貿合作將可能重回健康發展軌道,共同造福兩國人民。”
歐洲政策中心首席執行官、首席經濟學家法比安?祖萊格表示,當前各方需要一道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一重大挑戰,向更可持續、更負責任的氣候政策過渡。中歐雙方需要加強對話、對接各方倡議,為實現全球綠色轉型貢獻更多力量。
全球化智庫(CCG)理事長王輝耀表示,當前地緣政治沖突加劇了世界的“危險性”。在這個特殊的時刻,中歐更應攜手合作。譬如,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雙方應共同合作規避貿易制裁甚至貿易戰,避免阻礙綠色技術進步和清潔能源普及。我們期待更多歐洲智庫同仁來中國探討數字經濟、科技發展、氣候變化等議題,相信這樣的智庫界交流能夠幫助各方找到更具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法國國際關系學院高級研究員、亞洲研究中心主任佛朗索瓦?尼古拉斯表示,當前中歐存在一些分歧和摩擦,但是仍有許多可開展合作的領域,其中一個潛在領域便是應對氣候變化合作。雙方的交流不應僅限于尋求共同目標,還要提出更多務實的、可執行的舉措推動相關進程,比如積極開展氣候投融資產品創新等。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戴長征表示,當前世界正陷入“碎片化”態勢。作為全球重要文明、國際政治事務中的重要參與方,中國和歐洲正在努力推動彼此溝通交流,更多理解對方立場、利益和政策。相信雙方攜手將有實力、有能力推動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第八屆中國全球智庫創新年會由全球化智庫(CCG)和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CPAFFC)共同主辦。會程設置三場圓桌會議、兩場主題討論以及一場研究成果發布會,聚焦全球秩序、中美關系、中歐關系、國際規范與全球治理等熱點領域,來自中國、美國、歐洲以及其他地區的近100位知名智庫專家,積極就相關議題發表前沿觀點、建言獻策,為全球化與全球治理探索前進之路。(經濟日報記者 楊嘯林)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