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話實說 | 臨期食品“真香”?需擦亮眼睛理性消費!
早報網北京5月26日訊(記者 施曉娟)去超市時,我們經常看到有專柜在銷售臨期食品,價格比平時便宜得多。有餐飲商家把臨期食品做成盲盒,廣受年輕人的歡迎。臨期食品到底能不能吃?購買臨期食品真的沒有問題嗎?對此,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專家表示,正常情況下,購買臨期食品是安全的。
據了解,臨期食品通常指即將到達保質期,且未超過保質期的預包裝食品。離保質期多近才算臨期食品呢?專家指出,現在國內并沒有明確統一的國家標準來定義臨期食品的“臨近期”。目前可供參考的定義來自于2021年6月《預包裝臨期食品流通指南》團體標準(征求意見稿),該征求意見稿中列舉了不同地區關于臨期食品的定義。
購買臨期食品安全嗎?專家表示,正常情況下,購買臨期食品是安全的。保質期是指在食品標簽指明的貯存條件下保持品質的期限。在此期限內,對預包裝食品進行銷售和消費是安全的。臨期食品是臨近保質期并處于保質期內的食品,不用擔心其安全問題。
與此同時,專家指出,商家需在消費者知情的情況下對臨期食品進行銷售。《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規定,超市、商場等食品經營者應當對其經營的食品加強日常檢查,對臨近保質期的食品分類管理,作特別標示或者集中陳列出售。
購買臨期食品,要注意什么?專家給出三點建議:
1.查看食品包裝
盡量選擇正規超市或商店,不要選擇無證經營店鋪或攤點。購買時要檢查食品包裝,確保無破損,無脹袋、漏氣等現象。
注意查看食品標簽上的生產日期、保質期等關鍵信息,確保產品在保質期內。如發現標注虛假生產日期、保質期或者銷售超過保質期的食品,應舉報此類違法行為。
2.留意貯存條件
注意臨期食品須在標簽要求的條件下貯存。消費者若發現需要冷藏或冷凍的臨期食品置于常溫下,不要購買。
3.按需適量購買
要理性消費,不要因為折扣和低價大量購買臨期食品,以免食品過期、變質造成浪費。
另外,購買后應在保質期內盡快食用。食用時發現食品超過保質期,或出現異味、口感異常時,不要食用。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