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可·巴菲特:療傷一代”蘇州開幕,千禧世代的療傷之旅
2024年4月20日,由策展人郝青松策劃,宥愛美術館與MONARCH聯袂呈現的新展“妮可·巴菲特:療傷一代”在蘇州嘉德·宥愛藝術中心開幕。這是藝術家妮可·巴菲特20余年創作生涯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展覽,匯集繪畫、裝置、影像等50余件富有生命藝術特質的作品。此次展覽將讓更多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的觀眾,以更加便捷、更近距離的方式感受代表國際水準的當代藝術作品。

策展人郝青松開幕致辭
妮可·巴菲特出生于美國的洛杉磯,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社會活動家、治療師。從舊金山藝術學院畢業后,妮可以藝術家身份活躍在大眾視野,在藝術、技術和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皆有涉足。她被外界廣泛認知的身份是股神沃倫·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的孫女,是巴菲特家族中一位杰出的女性。
藝術家妮可·巴菲特開幕致辭
妮可的藝術風格延續了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并在藝術中呈現了千禧世代的精神創傷和療傷之旅。她的作品是一個進入精神奧秘之地的入口,她深入森林的腹地展開沉浸式創作,也在海邊手捧泥沙采集自然的靈感。妮可說,“我相信藝術和善良能治愈世界”,她把藝術看作尋找生命真實的方式,渴望通過生命藝術的力量,治愈我們的生命問題。
展覽的主題“療傷一代”從生命藝術的視角,揭示了千禧世代共同面臨的生命問題。從1950年代“垮掉的一代”到今天呼之欲出的“療傷一代”,生于1976年的美國藝術家妮可·巴菲特,以富有生命藝術特質的繪畫回應了這兩種藝術思潮之間的轉變。本次展覽分為“心靈”、“身體”、“精神”三個部分,呈現妮可最新的作品系列,是她用藝術治愈生命創傷的證明。
妮可·巴菲特,《傳輸》,紙上丙烯水粉和染料,55.88cm x 76.2cm
在妮可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現當代藝術演變的痕跡,也看到對中國現當代藝術的啟發。抽象表現主義中的東方主義給中國藝術家以文化的自信,新表現主義影響了中國當代藝術對自身社會歷史創傷的關注和生命轉型。在此基礎之上,妮可的藝術進而提示出當代藝術的新趨勢——生命藝術的療傷維度。
“妮可·巴菲特:療傷一代”開幕對話
在“妮可·巴菲特:療傷一代”亞洲大展期間,美術館將推出豐富的藝術項目共同探討生命關懷以及當代藝術的生命轉型。5月,美術館首先推出“對話·療傷一代”視頻欄目,邀約國內學者、文化藝術、商業等領域人物與藝術家或策展人進行對話;6月下旬,美術館推出“療傷一代”女性藝術家對話展,通過公開的作品征集,以作品對話的方式在“療傷一代”主題上進行中西方的碰撞和交流。策展人郝青松表示,“在全球化的世界,療傷一代并不限于美國社會,而是21世紀青年世代的共有特征。親身經歷了過山車式經濟發展的中國青年一代,在今天也屬于療傷一代。”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期間藝術家妮可·巴菲特作為駐地藝術家長期在美術館參與公眾活動,她發起Healing Space藝術共創活動,以她的作品為核心,帶領參與者一起親近自然,安慰心靈。展覽現場設計了多元的觀眾互動方式,帶給觀眾豐富的感官藝術體驗,使藝術展覽成為一個生命療傷的現場。
“妮可·巴菲特:療傷一代”展覽現場
“妮可·巴菲特:療傷一代”展覽海報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