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湯包如何走上全國餐桌?老字號給小湯包做“減糖”拇指生煎包等新品亮相
東方網記者程琦4月17日報道:說起上海的美食名片,湯包一定榜上有名,吃湯包也是許多游客來上海的必打卡項目。但對于很多江浙滬以外的消費者而言,上海的湯包好吃但“有點甜”。為了讓上海的特色小吃走向更大的市場,今年初中華老字號餐飲品牌老盛昌與盒馬達成合作,研究如何把上海湯包送上全國各地的餐桌。

老盛昌生產車間
“湯包是一種歷史久遠的美食,很多地區都有自己的代表口味和特色,北方城市湯包口味主打咸鮮,南方的湯包則主打甜口和精致,還有一些城市逐步發展出極具地方特色的口味,例如河南的湯包主打醬鹵口味。”
盒馬米面制品研發采購佳娜表示,“上海湯包的特點則是精致小巧,不用過多香辛料調味,用糖提鮮,所以上海湯包最明顯的口味特色就是‘甜’,對于很多江浙滬以外地區的消費者而言,‘甜’既是上海湯包的特色,也是它的問題。”
因此,老盛昌與盒馬嘗試改良上海湯包的配方,提升它在全國市場的接受度。起初,嘗試將老盛昌湯包從甜口直接改成咸口,在測試過程中,發現受訪用戶更希望能保留上海湯包的特征。
于是,又開始給湯包減糖,用控制變量的方法分別對湯包的甜度、湯色做排列組合。再看不同口味的湯包的區域銷售占比變化,最終“七分糖”+紅湯的組合成功突圍,目前月銷售已經突破百萬,并且各區域占比均衡。
“今年盒馬先后推出了上海紙皮湯包、杭州老面小籠包等非常有地方特色的小包子。”盒馬米面制品負責人昱夏表示,為此,采購團隊前往各地尋源,與當地的供應商合作,再根據消費者的喜好對商品的口味進行調整。
除了口味喜好外,消費者對包子這種民生商品,還有一個剛需,就是性價比,此次盒馬與老盛昌的合作,就是為了建成一條“包子”垂直供應鏈,為消費者提供質好價優的商品。
老盛昌供應鏈總經理郭輝表示,老盛昌原本定位就是服務上海的社區居民,所以從早期就開始利用中央工廠來包包子,旨在優化湯包的成本,這也促使老盛昌發展至如今在上海地區近200家門店的規模。現在,是讓老盛昌“走出去”的時候,選擇與盒馬合作,先用商品去探路,看看上海湯包在其他地區的接受程度。
目前,老盛昌與盒馬除了推出了“七分糖”湯包,還有鮮汁大肉包、拇指生煎包等新品,另外老盛昌的“十分糖”湯包也在盒馬X會員店、盒馬奧萊等渠道售賣,“這種合作不僅讓我們看到了更大的市場空間,也給我們帶來了可觀的收益”,郭輝說道。
老盛昌與盒馬達成合作后,其供應鏈業務營收實現翻倍,并且其整體業務營收的占比已超過50%,這讓老盛昌也感到振奮,也積極投身于新品的研發工作,讓老湯包煥發“新滋味”。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