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文化遺產在新時代“潮起來”
馨香濃稠,谷香四溢,鮮滑軟糯,入口暖心……在中國人的餐桌上,一碗熱騰騰、黃澄澄的小米粥,不僅慰藉著人們的味蕾和鄉愁,更記錄著華夏土地悠久深遠的飲食文明。
世界小米起源地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東南部的敖漢旗,這里也是世界公認的蒙東遼西地區最適宜優質黍粟生長的黃金地帶。如今,這里是全國縣級最大優質谷子生產基地,谷子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百萬畝以上、年產量6億斤以上,收益8億元以上,帶動8萬戶農牧民增收致富。
“有地就是股東,種田就是上班,春耕夏鋤有人管,秋收糧食不愁賣,全村一個合作社,就靠小米奔小康。”敖漢旗惠隆雜糧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王國軍笑道。王國軍告訴記者,他們如今產品類型豐富極了,小米雜糧速食面條、小米鍋巴、小米雜糧速食代餐粉……“目的就是讓百姓靠種小米走上發家致富路。”
“敖漢小米,是一粒有歷史有文化、有故事的小米。”敖漢旗農業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徐峰介紹說,8000年來,敖漢小米的種植從未中斷,是當地老百姓的重要收入來源。如今,敖漢小米也已成為當地的最佳名片。“歷經時代變遷,敖漢小米非但沒有消失湮滅,反而在新時代日益綻放新的生命力,以更有活力的創新姿態,讓農業文化遺產‘潮起來’。”
敖漢旗對小米的保護和傳承從選種階段就開始了。2013年,敖漢旗農業遺產保護中心對農家傳統種植的瀕危作物品種進行保護,搜集到谷子、高粱、糜子、雜豆等傳統品種218個,并從中篩選優質品種進行推廣。
“這是2023年的新米金苗K1,優質谷子品種,產出的小米顆粒飽滿、色澤金黃、營養豐富。”貝子府鎮大哈布齊拉村村民王玉琢是當地的名人。2013年他返鄉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如今有400多戶村民跟著他一起種小米,年產小米約180萬斤,增收54萬元。“我們統一種肥,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回收,統一加工,統一品牌,統一銷售。既解決了從種植到銷售生產流程中的困難,又保證了品質,同時提高村民種植積極性。”
敖漢旗的谷地中,從播前準備、播種、田間管理及收獲,依舊可以看到傳承幾千年的原始農業的影子。但與此同時,農民們的種植思路已經打開,標準化生產作業、“企業+合作社+牧戶”經營模式、“產學研用”新品研發、品牌化運營、網絡推廣……諸多手段賦能之下,2019年,敖漢小米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評估價值達113.53億元。
“8000年來,敖漢小米的種植,見證了中華農耕文明的萌芽與成長。”徐峰介紹說,在數千年的農業耕作實踐中,敖漢人民逐步創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旱作農業文化,和廟會、祭星、祈雨、撒燈等民俗文化一起,被世代傳承。
近幾年,“敖漢小米”還成為旅游關鍵詞。當地以此開發建設了敖漢小米博物館、旱作農業主題公園、世界谷種研發基地、農業文化遺產主題餐廳、小米飯農家院等旅游目的地。
2012年,敖漢旗旱作農業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3年,敖漢小米被批準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20年,以敖漢小米為代表的旱作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減貧模式入選全球減貧最佳案例。
最好的保護,是傳承,是發展。“敖漢旗將充分打好‘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品牌,讓小米粒撬動大產業、讓‘世界小米之鄉’創新發展。”敖漢旗委書記王永軍表示。“敖漢小米,如同曾經輝煌的絲綢、瓷器、茶葉一樣,帶著中華文明的烙印,走向各國餐桌,讓‘中國味’造福全世界。”(葉劍南)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