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壽州城
小學時聽到一個成語:“八公山上,草木皆兵。”中學時聽到一個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淝水之戰。”幾十年來,它們休眠在了記憶的深處,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撞入了壽州城……
這是一座被淮河支汊團團圍繞著的棋盤式四方小城。它的城墻很獨特,外壁是石基磚砌的,堅固而直立,內壁卻是土壘起來的,斜斜的坡壁上綠草茵茵,你可以沿著坡道一直走上去。站在城頭上看,城內外碧水連天。它的護城河不是我們見慣的沿著城墻挖出的一道水溝,而是一條繞著城墻的寬寬的河。不只城墻外,就連城墻里面也有一片片的水泊,圈起了州署、孔廟、東岳廟、報恩寺、清真寺、時公祠、基督教堂和叢聚的民居,現在成了供市民休憩游玩的美麗水景公園。
這是皖北平原上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城,史載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建康都統許俊曾經重筑城墻。它的特點就是水縈河繞。淮河支流淝水從東南淌來,在小城的西南側匯入淮河。公元383年,東晉謝安派侄子謝玄在這里用八萬兵力,完勝前秦苻堅的八十萬大軍,打出了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漂亮戰例,歷來為人們所稱道。
城東賓陽門內側墻磚上可見“建康許都統造”的字樣。城門拱券下是一條古老的青條石道,被歲月打磨得锃光瓦亮,上面又直又深的獨輪車轍是歷史留下的刻痕。穿過長長的甬道回頭望,城門上方有獨特的磚雕屋檐和斗拱造型,那是全國今存古城中唯一的宋代建筑遺構。外面是一個常見的半圓形甕城,它的獨特處在于內外拱門并非正對而開,而是錯開一個角度,于是古道在兩門之間斜行,所謂“歪門斜道”,這是為了加強甕城的軍事防御與抗洪防汛功能。拱門還有一個獨特之處:上方懸有一個石砌閘門,需要時可以下閘閉水,堵住城外的洪水。出甕城門就是寬闊的護城河了,連片的水葫蘆碧翠,荷花粉紅綻放。
城墻東北角有一處奇特的導水建筑:月壩。高高的磚砌月壩圍住一個涵洞口,平時城內積水從這里通過暗道排出城外。每當洪水來臨,關閉涵洞口的閘門,就可以防止城外水倒灌。這樣的涵洞東西各有一個,月壩上分別鐫有“崇墉障流”“金湯鞏固”字樣,彰顯它們的功能。
壽州城門和涵洞的閘水實效,淮河發大水時已有檢驗。1954年和1991年,壽州古城曾經抵御了特大洪水的圍困。賓陽門城墻上嵌有刻度牌,1991年那次水面高達24.46米,與拱門上部齊平,1954年那次水面甚至達25.78米,超過了拱門1米多。每次發洪水,壽州古城都完好無損。導游告訴我們,1991年壽州古城被滾滾波濤圍困50多天,就像一個盆漂浮在水面上。歷經900年滄桑的古城一直巍然挺立,城內10多萬人在它的保護下安居樂業,真所謂“金湯鞏固”了。這是一項什么樣的防水工程啊!淮河水患激發出祖先的建城御水智慧,庇佑后世子孫。
古人的治淮智慧還體現在導水溉田上。壽州城南有一個著名的人工湖芍陂(今名安豐塘),是楚國宰相孫叔敖留下的善政,直到今天還在發揮作用,溉田4.2萬公頃,是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我們乘車從芍陂灌域走過,路旁萬畝稻禾垂穗,農舍簇新,一派魚米之鄉景色。這里還誕生了戰國四公子之一楚國春申君,他曾與魏國信陵君一起率軍前去解救趙國的孟嘗君,與之合力將秦軍逐出。楚國末期曾將國都遷到壽州,這里經過疏水導流之后地肥水美、地力豐厚,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吧。
到了漢代,這里成為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的封地。他愛好文學辭賦,因得地利財阜之助,招徠賓客術士數千人,寫出千古奇書《淮南子》。賓客中有八位知名,合稱“八公”,在壽州北山修仙煉丹,此山因稱“八公山”。但后來劉安竟然想謀反,失敗自刎身亡。淮南王劉安之墓位于八公山的南麓,前臨淝水,背依青山,孤獨地憑吊著歲月的流逝。
登上壽州城的北門樓,遠眺有叢山綿延一線,那就是八公山了。上面的樹木影影綽綽,頗似千軍萬馬在行進。一天曾率領前秦大軍占據了壽州城、卻被晉軍一戰挫了銳氣的苻堅,從這里望去,把山上樹木看作了東晉兵馬,恐懼心頓起,導致前秦將士軍心大亂,從淝水大敗而西逃。
淝水之戰的勝利穩定了東晉王朝,為江南社會經濟恢復提供了保障,讓流落南方的漢族政權得以延續和發展,使之能夠得到喘息并重新崛起,成為隋唐統一王朝的精神支撐。
從歷史的縱深處抬起頭來,我望見縱橫交錯的水網之中,壽州新城美麗如花園,就像嵌在淮河中樞的一顆璀璨明珠。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