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說】歐媒:應打破全球金融體系的不公正態勢 建立更加公平包容的全球金融格局
中國日報網12月5日電 據歐洲《現代外交》雜志網站3日刊文報道指出,美西方“榨取性”的國際金融體系、強制執行的新自由主義政策使許多“全球南方”的貧窮國家無法獲得可持續發展所需的資源。
歐洲《現代外交》雜志網站報道截圖
文章指出,世界上一半以上的發展中國家目前正面臨或即將面臨債務困擾。這不禁讓人聯想到過去支撐奴隸貿易的投機性融資,它可以被視為殖民主義在當代的表現形式,進一步加劇了不平等和種族化的權力關系。值得注意的是,美西方金融機構和私人銀行如貝萊德集團(Blackrock)、摩根大通(JP Morgan)、匯豐銀行(HSBC)和瑞銀集團(UBS)等正從“全球南方”的一些最貧窮國家不斷獲取利益。當他們從中獲利數百萬美元時,低收入國家卻在為醫療保健、教育等基本服務以及應對緊迫的氣候危機分配資金方面舉步維艱。
近年來,世界上一些最貧窮國家積累的不可持續債務出現了令人擔憂的增加。文章認為,這主要是由全球性經濟放緩和利率飆升造成的。這也為這些國家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因為選擇優先償還債務,則無法滿足醫療保健和其他發展優先事項等基本需求,使他們直接受到毀滅性洪水和氣候危機加劇的影響。這種不平衡使經濟差距循環往復,阻礙了這些“全球南方”國家的進步。
文章提到,自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以來,美西方對低收入國家的貸款顯著增加,來自一些“全球南方”國家的大量公共資金直接流向倫敦和紐約等主要金融中心的銀行。在當前的國際金融架構下,殖民時代困擾貧困團體和一些“全球南方”國家的剝削現象至今依然存在。因此,這些國家越來越有可能成為“債務殖民地”,陷入無休止的負債循環。
當低收入國家需要國際金融機構的緊急財政援助時,付出的代價則是沉重的。這些國家會被要求實施私有化、放松管制和減稅等政策來換取貸款,而這些附加條件,即所謂的結構調整方案,產生了災難性的后果,已導致許多經濟體遭到破壞,并加劇了其他經濟體的不平等,使貧困循環往復。
文章最后強調,為解決這一金融體系的系統性缺陷,需要進行各種改革。除了對現有相關法規進行優化,還需對那些很大程度上由富裕國家主導決策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內部的投票方式進行改革,旨在打造一個更加公平和包容的全球金融格局。而當務之急則是打破全球金融體系固有的不公正態勢,實現真正的轉型變革,需要轉向以經濟正義為優先的國際金融新模式。這就需要重新構想和調整國際金融架構的基本原則,以創建一個更加公平和包容的體系,解決世界上根深蒂固的不平等問題。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