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前海智慧大腦、全國首座百米超高層數據指揮中心竣工
11月29日,深圳前海信息樞紐大廈項目正式竣工驗收,標志著這座被譽為“深圳前海智慧大腦”的全國首座百米超高層數據指揮中心即將閃亮登場,進一步提升前海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融合程度,構建前海智慧城市的“數字底座和信息交互樞紐”,更好地服務前海數字經濟發展。
深圳前海信息樞紐大廈項目位于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區,由中建一局集團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具體履約,總建筑面積6.87萬平方米,地上18層,地下3層,建筑總高度118米,建成后將配套區域冷站、郵政支局、數據中心城市運行指揮中心等多個重要功能使用。本項目設計突破傳統低矮廠房式數據中心結構,創新采用超高層結構作為建筑主體,遠遠望去,整個建筑宛如一臺“巨型電腦”,大廈主體塔樓配備3920臺機柜,建成后將集成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于一體,作為前海“新基建”的標志性工程,助力前海打造世界一流灣區城市新中心。
技術先行 筑就品質 經典 工程
建設過程中,項目團隊采用附著式升降腳手架作為外框施工的防護體系,架體總高度達24米,為當前深圳市在建工程中最高架體。在核心筒區域及塔吊附著位置上,為了避免腳手架架體與支模體系及附著拉桿相互干涉,確保爬架安全提升,項目團隊反復試驗,優化爬架機位,經過多輪模擬論證,該爬架在靜載變形、防墜性能,以及升降同步性能等方面順利通過國家建筑工程質量檢測中心檢驗。
此外,項目勁性結構鋼筋施工節點復雜,標準層面積約2600平米、鋼筋含量達320噸/層,且采用預制樓梯和ALC輕質隔墻板裝配式構件。在現場施工場地受限、各工序交叉施工、塔吊吊次量大且工期要求緊的情況下,項目團隊利用BIM技術,結合現場施工情況提前策劃、模擬施工,提高施工效率,優化流程,更加科學合理地調配資源組織施工,利用平臺與模型數據結合,實時監控施工過程中的質量與安全。
攻堅克難 展現中國 建造 速度
面對前期基坑面積擴大、邊緣紅線不足2米以及對沿江高速及地鐵的保護、25米超深基坑、8米的超高內支撐拆除、11米的高大支模、24米的超高爬架等多重困難,項目團隊積極搶抓工期,一路迎難而上,通過優化施工組織設計,編制高支模專項方案、超高內支撐拆除等專項施工方案,做到各工序緊密穿插,最終實現30天完成底板施工,27天完成3層5.5米高支模主體結構施工,創造了72小時完成兩層鋼結構安裝記錄,并提前60天實現了主體結構封頂重大節點,保質保量地完成了工程建設任務。與此同時,建設團隊積極爭創品質工程,項目先后榮獲“深圳市安全文明示范工地”、“深圳市優質結構工程獎”、“廣東省優質結構獎”等多項榮譽。
綠色發展 全面踐行“雙碳”理念
履約建設過程中,項目團隊在集約用地、能耗控制、智慧建造等方面,進行了大膽創新和實踐。一是集中供冷“削峰填谷”。在項目地下空間附建式設置前海6號集中供冷站,探索利用余熱制冷、綠色節能可循環方式提高能源利用率。冷站總裝機容量1.97萬冷噸,尖峰供冷能力2.43萬冷噸,為周邊約68萬平方米的建筑提供供冷服務。二是全封閉設計“恒溫恒濕”。項目團隊采用“保溫箱”概念,將機房功能布置在建筑的中心,周邊布置環形走廊及核心筒,以創造恒溫恒濕“健康”環境,實現被動式建筑節能。三是供電設施“節能降耗”,項目采用大容量不間斷UPS電源系統,提升電能使用效率和配電線路使用壽命,減少后期運營維護成本,降低PUE(數據中心總能耗),提高了配電系統的節能性、經濟性以及靈活性。項目團隊始終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以諸多可持續性工藝設計、技術加持,讓綠色建筑、低碳建筑成為現實。
“深圳前海智慧大腦”――深圳前海信息樞紐大廈項目,是前海新基建布局的重要一環,是實現“數字前海”的基礎設施底層架構,該項目建成后將作為智慧前海運營指揮中心,達到國內領先、國際知名,成為集“話語權、信息權、服務權組織權”為一體的自貿區信息數據服務平臺,高效助力深圳踐行“雙區驅動”戰略和服務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