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書店兼職的年輕人,在期待什么
走進書店,徘徊在層層書架前,目光在不同的書名上跳躍,或許有人會“咕咚”一下冒出這樣一個想法――要不,在這里找份兼職?比如說,我。
多年前的一個秋日午后,剛結束采訪的我跟隨導航的指引,摸到一家位于某園區角落的書店。書店分上下兩層,一層的面積不算大,但安靜且溫馨,不同顏色的書架、一張格外大的木質長桌、造型各異的椅子,還有幾枝精神奕奕的鮮花,讓已緊繃一天的神經瞬間松弛。
隨手拿起一本小書讀完,窗外的天已黑透,但意猶未盡,甚至還有些依依不舍,利用周末在這里兼職的念頭此時便從腦海里蹦了出來。我認認真真地準備簡歷,通過了面試,但最終因周末時間總不趕趟,還未成行,此事就已不了了之。
與書為伍,總是一件樂事。何況,這里有很多書,自己看過或沒看過的、知道的或不曾聽過的,經常泡在其中、與之相伴,總會有不期而至的驚喜“相遇”。對于愛書的年輕人來說,想去書店兼職也并不稀奇。
從一定程度上講,書店售賣的不僅是書,還有“空間”。一排排書架像是筑起一道道保護墻,隔絕外部的紛擾嘈雜,讓那些忐忑、焦躁的情緒在文字的撫慰下安靜下來,也讓被包裹其中的人得以短暫休憩。空間,也可以是一種“精神按摩”,讓疲憊的身心在這里大口呼吸自由的空氣。
安靜、安全,但這一空間并非靜止,也不孤絕。它立于胡同小巷、熱鬧商場、海邊、樓宇間或馬路邊的林蔭處……自成一片天地,卻又不與外界疏離,人來人往,思想、觀點、交流在這里緩緩流動。當年激發我去書店兼職這個念頭的,正是這樣一個復雜多元的文化空間。
我心儀的那家書店,更像是一個因書而聚的小型社區,常有各式各樣的社群活動,比如沉浸式話劇、分享會等。對漂泊于大城市的我來說,這里像是一個窗口,可以觀察各式各樣的人群,與之交流,甚至融入其中,這或許會讓人有某種程度的歸屬感。而以“兼職工作人員”的身份切入其中,雖然需要整理書籍、打掃衛生、學做咖啡等,但也會免去不少顧慮、尷尬,與這一空間既緊密又不過分捆綁,既能讓自己得到精神滋養,還能順便賺些零花錢給生活加點“雞腿”,怎么想,都是一個不錯的打算。
但因時間問題,這趟“兼職”之旅還未成行,便已結束。隨著工作生活越來越忙碌,這一念頭也逐漸被拋之腦后。但在后來的交流中發現,不少同齡人竟都曾有過這種想法,有的已付諸實踐。
為什么想去書店兼職?原因說起來五花八門,微薄的工資往往被忽略不計,除了種種精神層面的喜愛或向往,有人提到一個我曾忽略、但顯而易見的原因――兼職店員從事的是一種“體力活”。這種體力勞動往往是輕體量的,不需要累到很狼狽,對于高強度腦力工作人群來說,不失為一種調節,畢竟“只需讓肢體活動,不需要怎么動腦子”。也有朋友說,現在不少體力活都被機器承包,有時反而需要用體力消耗對抗精神疲倦。
豆瓣上有個“輕體力活探索聯盟”小組,“書店兼職”的字眼也頻現其中,此外那里還有咖啡店店員、便利店店員、演唱會保安等不同的兼職經歷和故事,正如小組名稱中的“探索”二字,那些故事中有對未知的期待,有付出,有欣喜,也有失落或受挫。
話說回來,想去書店兼職的年輕人在期待什么?或許也在期待對人生的更多探索、精神的自由,以及更多的可能性。
孫慶玲 來源:中國青年報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