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篁嶺古村秋色美
10月19日,篁嶺人曹錦鐘在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領回了“最佳旅游鄉村”的獎牌。
從江西省婺源縣篁嶺村到撒馬爾罕直線距離5000公里,曹錦鐘轉了一趟機,用了26小時才抵達。而篁嶺村,從一個破敗的空心村到世界“最佳旅游鄉村”用了整整15年。
“這份榮譽,是對篁嶺發展鄉村旅游取得成績的高度肯定,更是一份激勵!”曹錦鐘欣喜地說。2009年,曹錦鐘辭去當地中心小學的教職,加入篁嶺景區,任辦公室主任一職。此后,曹錦鐘和篁嶺一起成長,如今已是婺源篁嶺文旅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
時間回到15年前,這個“掛”在山崖上,有著500多年歷史的古村,面臨“人走、屋空、田荒、村散”的尷尬,180多戶人家的村莊一度外遷到只剩下68戶。“那時候村里交通不便,村民大都以種田為生,居住空間狹小,一輩子一眼就能看到頭。”篁嶺村民曹日泉回憶說。
就在篁嶺逐步走向衰敗的時候,一個團隊的出現改變了篁嶺的命運。2009年,當地以“新村換古村、新房換古宅”的模式,對篁嶺進行保護性開發。村民搬進山下的新住宅,村集體土地通過招拍掛的方式,讓企業進行旅游開發與管理。
“我們投資千萬元,在山下建設安置房和公寓,幫助村民搬出破舊的房屋住進山下的新樓房,并返聘部分村民回景區上班,曹錦鐘就是被返聘的村民之一。”婺源篁嶺文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向陽說。
2012年2月,篁嶺民俗文化村開發項目拉開帷幕,婺源鄉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開創婺源古建“異地搬遷、集中保護”模式,讓零散分布于婺源鄉村的40余棟明清時期的祠堂、書院、民宅和牌坊等,在篁嶺煥發生機與活力。
“擁有傳統村落、梯田花海、水口古樹等資源的篁嶺古村,如果按照傳統套路開發,容易陷入‘千村一面’的窘境。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近年來,篁嶺通過對古村進行保護性開發,修復100余棟古建筑,保護水口林等生態環境,還通過推出‘曬秋’等一系列獨特的地域鄉土文化品牌,揚名全球。”吳向陽說。
“和我國其他3個入選地相比,篁嶺有著獨特的文化資源。”曹錦鐘說,如今的篁嶺,在保護好明清古建,打造萬畝梯田景觀,推出10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留住鄉俗鄉愁之外,又推出了美宿度假、流光森林夜游等新業態。
短短十幾年時間,篁嶺村從一個瀕臨消亡的貧困村一躍成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從旅游開發前的3500元提高至5.6萬多元。2023年中秋國慶期間,篁嶺游客量再創新高,累計接待游客逾18萬人次。
游客接待量逐年提升的同時,篁嶺走向世界的腳步也從未停歇。“作為世界最佳旅游鄉村,未來,我們將更加努力提升鄉村旅游產品和服務品質,不斷提高國際知名度。堅持資源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加強與入境游旅行商合作,借勢營銷,引客入境,實現品牌效益向經濟效益轉化。”曹錦鐘說。 (經濟日報記者 劉 興)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