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領域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記者10月23日從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獲悉,近年來,北京市聚焦企業群眾需求,從優化營商環境1.0到6.0版,持續穩定和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推行更加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務,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領域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企業群眾獲得感穩步提升。
穩就業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戚書平介紹說,五年以來,北京市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宏觀政策和微觀服務雙管齊下,全市城鎮就業人員規模不斷擴大,新增參保用人單位27.2萬戶,城鎮新增就業累計170萬人,進一步激發了企業活力,年度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在5%以內,實現了比較充分就業。
創業帶動就業助力企業快速發展。以激發市場創造力為目標,積極落實創業擔保貸款政策,為各類創業主體提供融資支持。2018年以來,北京市累計發放創業擔保貸款5012筆,金額86.09億元。鼓勵高校畢業生創新創業,出臺支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擴大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截至今年9月底,大學生創業板上板企業累計達到303家,注冊資本超21億元,企業累計融資額超75億元。
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營造更好的技能人才培養環境。以服務企業發展和促進就業為導向,深入實施三年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獎勵。五年以來,年培訓規模從60萬人次提高到百萬人次以上,共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560萬余人次,極大提升了勞動者的就業創業能力,為高技能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全市技能人才總量達到了340萬人。其中,高級工及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達到115萬人。
健全社會保障制度
突出助企紓困促發展,構建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社保經辦服務……截至今年8月底,北京市企業職工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的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786.3萬人、1408萬人、1353萬人,五年同比分別增長9.4%、10.2%、10.3%。
階段性減免緩政策助力企業恢復發展。2020年2月起,在全國率先實施階段性減免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單位繳費部分,對于受疫情影響生產經營出現嚴重困難且符合條件的參保單位,還可以申請緩繳三項社會保險費。2020年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三項社會保險共“減免緩”社保費超1200億元。2022年,實施階段性緩繳三項社保費政策,惠及全市3.8萬家單位,為企業減輕資金壓力約153.4億元。并將階段性緩繳三項社會保險費的最后補繳期限,由2023年2月底延長至2023年底,進一步紓解企業經營困難。
數字賦能,提升社保經辦服務水平。按照“一數一源、信息共享、一步辦理”的原則,自2019年起,北京市陸續將單位社保登記、員工社保增員信息登記、員工社保減員信息登記、員工就業備案、勞動合同信息采集等社保相關業務,納入全市企業開辦“e窗通”平臺,使企業在辦理登記注冊時,即可同步辦理相關社保業務,有效提升企業辦事便利度。
提升服務便利化
五年以來,北京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全面加強行風建設,以企業和群眾切身感受為出發點,以全面提升服務效能為重點,不斷改善企業和群眾服務體驗。
――推進“全城辦同標辦”統一全市服務標準。在全市推動實施214個規范服務事項,統一服務事項名稱、受理標準等12個要素,推動“同事同標同流程”“就近可辦”“多點可辦”,服務不再受區域限制,由“最多跑一次”轉變為“最多就近跑一次”。
――全力打造集成辦事場景實現“一件事一次辦”。聚焦減材料、壓時限、提速度,通過再造業務流程,制定聯辦規則等措施,推動實現退休、失業服務等11個辦事場景“一件事一次辦”,整合服務流程、大幅精簡材料。其中,失業服務、靈活就業“一件事”通過共享信息等方式實現填報內容壓減75%以上,月平均辦理量均達到2000余件。
――推行告知承諾制改革全面提升行政審批效能。緊盯特定行業,推動人力資源服務許可等3項許可事項在全市范圍內實行告知承諾制;將勞務派遣經營許可等2項許可事項在自貿區內實行告知承諾制。其中,人力資源服務許可通過全程網辦將審批時限從20個工作日壓縮為線上0.5個工作日,線下當場辦結,極大減輕了申請負擔,有效壓縮了時間成本,充分體現了告知承諾審批服務簡便、快捷、高效的社會作用。(經濟日報記者 韓秉志)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