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鄉音”還復來,吳儂軟語的一朵奇葩,在常州重放異彩
吳儂軟語,唱詞婉轉,如小橋流水般百轉千回,令人沉醉。在吳語區,“吳儂軟語”非常典型的藝術表現,便是錫劇。
錫劇俗稱灘簧,是江南水鄉的鄉土藝術。二百多年前,乾隆年間,錫劇在常州府治地誕生。早期曲調只有簧調,有常州灘簧和無錫灘簧兩大幫。常灘行腔緩,節奏性強,錫灘腔少字多,接近說唱。辛亥革命后,常州灘簧與無錫灘簧先后進入上海演出,從競爭到合班演出,最終合流成為常錫文戲。1950年,常錫文戲改稱常錫劇,后簡稱錫劇。
錫劇是華東地區三大劇種之一。200多年來,錫劇文化綿延不息,宛如一位靜靜守護著江南文脈的靈魂歌者,完美詮釋了江南特有的氣質,柔軟又不失個性。
吳音雅聚,梅妍江南。10月7日至10月20日,錫劇發展大會在江蘇常州舉行,來自全國7位戲劇梅花獎得主“會”聚龍城,聯袂打造頂流連臺好戲。15家錫劇院團長和10位省內外戲劇研究專家學者,圍繞傳承和發展錫劇藝術,共話《錫劇發展常州共識》。
錫劇復興,常州擔當。如何傳承保護好錫劇,守護心中的江南文脈?一系列創新探索已經在路上。近年來,常州針對資深戲迷、潛在戲迷、普通觀眾等不同受眾類型,在抖音、微信、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輸出差異化內容,通過互聯網開展錫劇宣傳營銷,實現從“圍觀群眾”到“戲曲票友”的有效轉化。
齒間春秋
錫劇柔和,如同江南水鄉。如果說京劇猶如長江黃河開闊澎湃,錫劇則如穿街越巷的小橋流水。
錫劇的主要曲調為“簧調”,后創造了新腔,增加了板式變化,尤其是“大陸調”從單一曲調成為變化豐富的腔類。此外,錫劇還吸收了江南大量傳統民間音樂,改編了“南方調”“陳調”“新金陵塔調”“柴調”等。
錫劇灘簧,雅俗共賞,有前朝影事、有江山霸業,而私訂終身后花園、落難公子中狀元的傳奇故事,更是無數老百姓向往自由、追求美好生活的投影。
常州人喜歡錫劇,耳熟能詳的經典曲目叫《珍珠塔》。
“清代彈詞作品。全稱《孝義真跡珍珠塔全傳》。作者佚名?,F存最早刻本為乾隆年間的周殊士序的刻本。全書敘相國之孫方卿,因家道中落,去襄陽向姑母借貸,反受奚落。表姐陳翠娥贈傳世之寶珍珠塔,助他讀書。后方卿果中狀元,告假完婚,先扮道士,唱道情羞諷其姑,再與翠娥結親?!斗角湫吖谩芬还潱S刺刻薄勢利小人入骨三分,動人心魄,遂盛演不絕?!?/p>
經典會被改編成各個版本,各種劇目。《珍珠塔》是常州人常聽??瓷踔羵鞒那俊?/p>
還有一部貼近生活的錫劇曲目,叫《雙推磨》。
“《雙推磨》中‘磨豆腐’唱段,沿用了老簧調并創新了小調紫竹調,成為經典名段。比如,在推磨做豆腐的勞動過程中,蘇小娥運用多種程式,加上腰腿功,將脫磨桿,插磨心,推磨,舀豆,扯漿包等動作節奏化、舞蹈化,伴以跳躍輕快的音樂,從腳底下體現出愉快的勞動和人物興奮的心情?!?/p>
曾經失落
什么時候開始,戲曲逐漸淡出了大眾的視野。關于這個時間,在每個從業者的記憶里是不同的。
對江蘇省錫劇團團長周東亮而言,戲曲的滑坡路始于上世紀80年代末。
1988年,周東亮從戲校畢業,他文能唱,武能打,順理成章地進入江蘇省錫劇團,只待舞臺的磨礪,成為一位優秀錫劇演員的夢想,即將實現。
沒想到,命運和周東亮開了一個玩笑。20世紀80年代,笙管笛簫逐漸讓位給吉他貝斯,生旦凈末被流行歌曲和迪斯科所取代,僅一個江陰就有30多家歌舞廳。
當時的社會潮流對古老的戲曲產生了巨大沖擊,市場的轉型讓周東亮無戲可演、無戲可排。他決定走出劇團,走進大千世界闖蕩一番。憑借戲校的基本功,周東亮搖身一變,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駐唱歌手“阿東先生”。
在錫劇團時,周東亮一個月的工資是60元。而在歌舞廳駐唱,周東亮跑一個場子就能掙60元,表演多的時候一晚在七個歌舞廳輪流轉,有上百元的收入。
雖然收入提高了,但周東亮的內心始終有一個聲音反復問自己:“我的人生價值在哪里?難道就這樣一直被稱作阿東先生?”
1997年,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出現在周東亮面前,江蘇省錫劇團決定重排《珍珠塔》。憑借出色的表演,周東亮榮獲中國曹禺戲劇獎優秀表演獎。2002年,他又先后獲得了文化部第十屆文華表演獎和第十九屆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
2008年,周東亮首次在上海舉辦個人專場,之后如愿捧回了第十八屆白玉蘭獎主角獎。他憑借著俊美的扮相、清亮的嗓音、細膩的表演,贏得了無數觀眾的喜愛。從此,一個頗為響亮的雅稱――“錫劇王子”也不脛而走。
2010年,周東亮擔任江蘇省錫劇團團長,從此肩負起振興、弘揚錫劇的使命。
復興渴望
中國戲曲與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一起,并稱世界三大古老戲劇文化。與另外兩者早已消失在人類歷史長河里相比,中國戲曲直到今天仍然活躍在舞臺上,有著難得的生命力。
不可否認的是,進入網絡時代,戲曲依然面臨著如何“走出梨園”的課題。到了2023年,人們不太說得出演員的名字,常年隱在妝容后的真實面容,大概也是記不清的。
守正,不是墨守成規,而是遵循錫劇藝術的特征和規律。創新,不是顛覆傳統,而是對“舊”的突破和超越。如何傳承保護好錫劇,守護人們心中的江南文脈?一系列創新探索已經在路上――
以山水花木為幕,以亭臺樓榭為臺,不久前,沉浸式園林實景喜劇《半園?珍珠塔》在青果巷半園老劇新演。在傳統錫劇基礎上雜糅喜劇、滑稽等的表演風格,讓觀眾或凝神屏息,或捧腹大笑,或唏噓嘆息,或拍案叫絕。演出結束后,觀眾們爭先恐后地與演員合影留念。
伴著典雅氣質的江南文化氣息,悠長婉轉的錫劇唱調與夢幻的燈光、縹緲的煙霧、動人的演繹相得益彰,把半園的美、錫劇的韻展現得淋漓盡致。見姑、贈塔、跌雪、榮歸、羞姑……當記憶中熟悉的戲腔在精巧半園內輕淺吟唱,“看戲者”在串講人的指引下,邊走邊看邊聽。
“太久沒有這種感覺了,扮相好、唱得好,演得還好,看得津津有味!”落幕后,很多觀眾意猶未盡。
怎樣從專業影響向大眾影響擴散?常州一直在思考。為此,相關部門立足產業思維,把市場滿不滿意、老百姓愿不愿意為門票埋單,作為當前重要的考量依據。
一場演出要走向市場,必然要和電影、電視劇、游戲等競爭。因此,錫劇必須有鮮明的特色,要在單位時間內讓觀眾有多種體驗,才能足夠吸引人。這與我們坐在劇場內觀劇是完全不一樣的。打造一場集參與性、社交性、互動性、體驗性于一體的復合型演出,是常州當下探索的。
通過常州實踐,我們不難發現,傳統戲曲的跨媒介互動式敘事,正成為一種正確的打開方式,完成觀眾對戲曲自給自足的審美價值實現。
網絡時代,錫劇與新媒體的融合日益活躍。常州市錫劇團團長孫薇介紹,近年來,常州通過深度分析受眾群體的類型,針對資深戲迷、潛在戲迷、普通觀眾等不同受眾類型,在抖音、微信視頻號等新媒體平臺輸出不同營銷內容。
“錫劇《燕雙飛》從創排至首演,陸續發布120多個不同風格、不同內容的短視頻,既有主創采訪、劇目介紹,又有日常接地氣的排練花絮、才藝展示和戲曲科普,通過互聯網全方位開展錫劇宣傳營銷,實現從‘圍觀群眾’到‘戲曲票友’的有效轉化?!?/p>
常州擔當
說起城市,幾乎每座城都有自己的專屬BGM,比如在老北京胡同,就得放京韻大鼓才有感覺;漫步麗江古城,就得安排民謠味道才對。
而每當二胡和優雅抒情的唱腔響起,你就會知道,我們來到了常州,走進了江南水鄉深處。
百花深處,辦一場戲曲盛會,無疑是振興推廣錫劇的有力推手――
吳音雅聚,梅妍江南。10月7日至10月20日,江蘇常州舉辦錫劇發展大會,來自全國7位戲劇梅花獎得主“會”聚龍城,聯袂打造頂流連臺好戲。15家錫劇院團長和10位省內外戲劇研究專家學者,圍繞傳承和發展錫劇藝術,共話《錫劇發展常州共識》。
據報道,這場戲曲盛會將推動錫劇走進歷史文化街區、旅游景區、文創園區、商業綜合體、美麗鄉村,讓傳統文化與旅游相融合,實現錫劇與旅游雙向賦能。
其中,嘉年華群文系列活動包括“循傳統發新聲 唱響錫劇好聲音”2023常州錫劇票友大賽、“薪火相傳 錫韻窯彩”王蘭英戲劇節暨錫劇校本課程展示和新勢力文化體驗活動等,通過惠民系列活動,推動群眾廣泛參與。
另外還有新勢力文化體驗活動,在青果巷老城廂歷史文化街區、207小劇場和文創園區等公共文化空間,開展潮牌錫劇園林實景演出、劇場專場演出和街頭即興演出等演出活動。
七十多年前常錫文戲的鄉音飄回來了。老藝人們曾經在舊劇照里安頓與重溫的芳華,又重新在舞臺上鮮活了起來。雖然歲月給他們刻下皺紋老了容顏,唯鄉音不老猶帶暖意。
這縷鄉音也回響于校園。常州將組織30場優秀傳統戲曲劇目和近年來新創作生產的,適合大中小學生欣賞的戲曲、曲藝、兒童劇、滑稽戲、課本劇等優秀文藝作品送進校園,讓更多年輕人熱愛傳統文化。
曾經“鄉音”還復來,吳儂軟語的一朵奇葩――錫劇,正在常州重放異彩。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