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來,從神五到神十六 載人航天事業闊步前進
今年是我國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成功20周年。2003年10月15日,中國航天員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20年來,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中國空間站已經建成,一大批航天員接續進入空間站。
聶海勝是我國首批航天員,迄今為止,他已經圓滿完成了神舟六號、神舟十號、神舟十二號三次飛行任務。而他的三次飛天之路,也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展之路。
航天員 聶海勝:載人航天,它是一個偉大的而又神圣的一個事業。25 年前,我們首批14名航天員來到航天員大隊,誓言為祖國的載人航天事業奮斗終生。
在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記者見到了剛剛結束訓練的聶海勝。1998年,聶海勝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而他第一次出現在大眾的視野里,是2003年10月14日,他作為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航天員梯隊的一員,出征前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與新聞記者見面。
航天員 聶海勝:經過5年多的學習和訓練,我們14名航天員都具備了獨立執行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能力,都想第一個去飛天,都想去為國爭光,最后決定由楊利偉、翟志剛和我,我們三個人組成一個首飛梯隊。
最終,工程指揮部決定,由楊利偉執行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
航天員 聶海勝:我記得在發射前的當天晚上,利偉把他那個手表交給了我,然后帶給他愛人。其實在那一種場合下,我們可能不需要更多的交流,有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我們也就非常理解當時的這樣一種心情。首飛任務成功以后,也實現了咱們中華民族的千年的飛天夢,全國人民都歡呼雀躍,也都沸騰了,我們航天員也是流出了激動的淚、感動的淚、成功的淚,還有心酸的淚。其實對于首飛,不管哪一個人去執行任務,它都代表我們這一個整體,也代表我們這個民族去實現咱們中華民族的這種夢想。
兩年后,2005年10月,執行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的飛行乘組公布,乘組由航天員費俊龍和聶海勝組成。
航天員 聶海勝:神舟六號是踏雪出征,那天是下著大雪,冒雪出征的印象非常深刻,出來以后下了大雪,但一到發射場天氣就變好了。我們那次任務主要是突破多人多天技術,進入了軌道艙。
神舟六號首次實現航天員前往軌道艙工作,經過5天的飛行,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號飛船返回艙呈直立的狀態穩穩地矗立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
8年之后的2013年,聶海勝入選神舟十號飛行乘組。這次任務,由聶海勝擔任指令長,帶領航天員張曉光和王亞平完成了為期15天的飛行任務。
航天員 聶海勝:那次就是習主席親自到發射場為我們壯行,而且給我們進行了天地通話,對我們進行了鼓勵關懷,使我們這個信心倍增。我們要飛15天,除了我要進行手控交會對接之外,還要進行這個太空授課,這個大家可能印象都比較深,那是第一次進行太空授課,完成也非常好。
2021年6月17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這是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領命出征,成為入駐天和核心艙的首批航天員。在軌飛行期間,他們開展了艙外維修維護、設備更換、科學應用載荷等一系列操作。
航天員 聶海勝:這次任務就是空間站建設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第一次載人飛行,有很多的新的技術、新的設備需要帶上去,通過我們來驗證它。第二個就是還要機械臂,機械臂是一個新鮮的東西,需要出艙去驗證它,如何能做到我們人機匹配的問題。
在神舟十二號為期三個月的任務期間,聶海勝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出艙任務,從2008年的神舟七號備份出艙到2021年完成個人的首次空間出艙活動,這一天他等了13年,圓滿完成全部既定出艙任務后,他和戰友劉伯明在太空的互拍,記錄下了自己站在機械臂上與地球合影的瞬間。
航天員 劉伯明:你下邊都是藍色的海,你把機械臂忘掉之后,你就腳踏浮云了。
航天員 聶海勝:當時我們是正在安裝這個擴展泵,往艙體上安裝,這個過程當中拍的一些照片非常好,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于這個風景來說,我感覺我出這一趟差,不虛此行,但是對于這個任務來說,它是我的使命。
2021年9月17日,經過3個月的飛行之后,神舟十二號安全返回地球。聶海勝也成為我國首位在軌飛行100天的航天員。此后,中國航天員接續奮斗,接力奔跑,如期建成中國空間站,讓中國人的太空家園遨游蒼穹。
航天員 聶海勝:我感覺咱們中國的載人航天,每一步走得都非常穩當,首批航天員做了一些開創性的、開拓性的貢獻,二批航天員現在是勇挑大梁,三批航天員就是接續地已經開始飛行了,四批航天員正在選拔。我們全體航天員都會刻苦地訓練,時刻做好準備,隨時準備迎接祖國的挑選,為祖國出征,為新時代中國航天事業再立新功。
從神五到神十六 載人航天事業闊步前進
從浩瀚的太空迎來第一位中國訪客到今天,20年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從“第一步”末期到全面完成“三步走”戰略,空間站也開啟了常態化運營新階段。
2003年10月15日5時20分,神舟五號航天員出征儀式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舉行,航天員楊利偉在鮮花和掌聲的簇擁下,領命出征。在儀式現場,所有人都忍不住歡呼雀躍,也同樣鼓舞了當時還在讀小學的嚴昊。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嚴昊:那是我第一次接觸航天員這個概念,當時我比較小,有幸成為了歷史的見證者,對我后面的職業規劃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現在,我作為歷史的參與者,希望能為祖國的航天事業盡一份力。
從小耳濡目染,嚴昊毫不猶豫,選擇成為載人航天事業的一分子。如今,年輕的嚴昊作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一名科技人員,經歷多次任務的錘煉,不斷進步。
從神一到神五,李兵都是箭上指揮。在神五任務中,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但同時也感悟到航天人身上的使命擔當。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李兵:神舟五號2003年發射以后,我們載人航天發射場也經歷了20年的發展和進步,我們自動化、信息化水平與當時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語。再一個,我們的組織指揮模式、我們的管理方式都進一步精細化,進一步地保證了我們這個后續載人任務,是越來越順利地往前發展。
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五號返回艙帶著航天員楊利偉從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成功著陸,開艙手李濤打開艙門,楊利偉自主出艙。至此,我國成為世界第3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李濤:我們實現了飛船著陸后,搜救隊員30秒到達現場的空前成績。我和楊利偉我們倆同時打開艙門,簡單地握了個手以后,我就投入后續工作,非常榮幸能夠見證首飛英雄凱旋,載人航天事業蓬勃發展。
在神舟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后,我國先后發射了從神舟六號到十六號11艘神舟飛船。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搭乘神舟六號圓滿完成5天飛行任務,驗證我國具備了多人多天的太空飛行能力。神舟七號將翟志剛、景海鵬和劉伯明送往太空,成功實施我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標志著中國成為第3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
2011年11月3日和11月14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和神舟八號飛船先后進行兩次空間交會對接試驗,均取得圓滿成功。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發射,三名中國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首次入駐天宮一號,這一次,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還實現了手動交會對接,這意味著中國已經完整掌握了空間交會對接技術。
一年后的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將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王亞平送入太空,在軌飛行15天,并首次在太空進行了中國航天員的授課活動。
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景海鵬、陳冬進駐天宮二號,首次實現中期在軌駐留,為我國空間站建造運營奠定基礎。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與天和核心艙對接形成組合體,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先后進入核心艙,這是中國人首次進駐自己的空間站。
神十二在軌飛行三個月后,于9月17日返回東風著陸場。這是神舟飛船首次在東風著陸場著陸,提高了載人飛船返回的適應性和可靠性。
2023年5月30日,神十六飛船發射升空,6月4日神十五“圓夢乘組”順利返回東風著陸場,標志著我國空間站建造階段圓滿完成,開啟空間站應用與發展新階段。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李兵: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六號,我們載人航天已經走過了20年,我們的飛船發射從一人一船,已經發展到空間站的順利建立,以及現在的穩定運行,我們中心也從當年的幾年一次飛船發射,發展到一年幾次的載人飛船發射、載人飛船的回收,進入一個常態化運行的一個狀態。
這個月,按計劃,神舟十七號將再次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對接核心艙前向端口,形成三艙三船組合體,繼續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