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多舉措打擊被執行人通過假離婚等方式提前轉移財產等失信行為
人民網北京5月19日電 (孝金波、高清揚)在今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人民網記者提問:有的失信被執行人通過假離婚、關聯交易等方式提前轉移財產,導致“無錢”可執行。最高法院對打擊此類行為有哪些舉措?
針對這一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局副局長王富博在會上指出,誠信是立足之本,守法是做人底線。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是每個人的法定義務。而失信被執行人以各種方式規避、逃避、抗拒執行,是人民法院執行工作重點打擊的對象。
王富博介紹,人民法院采取了以下具體措施:一是堅定不移推進執行聯動和執行信息化建設,提升執行工作能力。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了以最高人民法院“總對總”為主、以地方法院“點對點”為輔的網絡查控系統,該系統已經與公安部、自然資源部、中國銀保監會等16家單位和3900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聯網,可以查詢存款、車輛、證券等16類25項信息,基本實現對被執行人主要財產形式和相關信息的有效覆蓋,極大提升了執行效率,實現了執行查控方式的根本變革。
二是深入開展聯合信用懲戒,助推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營造“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氛圍,自覺履行義務。自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建立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制度以來,我們與國家發改委等60家單位簽署文件,推進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機制建設,采取11類37大項150項懲戒措施,對失信被執行人擔任公職、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出行、購房、投資、招投標、乘坐飛機、列車軟臥、G字頭動車組全部座位、其他動車組列車一等以上座位等措施進行限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彰顯了法律權威和司法公信力,真正實現了讓失信被執行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效果,有力助推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截至2023年4月初,有1144萬余人次迫于信用懲戒壓力主動履行了義務。
三是不斷完善打擊拒執犯罪工作機制。近年來,按照中央部署和實踐要求,人民法院聯合公安、檢察院等政法機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聯合開展集中懲治拒執罪專項行動,出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規定,暢通公訴和自訴渠道,發揮典型案例示范引領作用等,建立常態化打擊拒執犯罪工作機制,保持打擊拒執罪的高壓態勢,切實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
四是探索建立大數據智能分析系統,讓逃避執行行為無處遁形。向大數據、人工智能借力,智能分析被執行人行為,分析其履行能力,精準發現逃避執行行為。
隨便看看:
- [頭條]新華社權威快報丨4月我國國際收支貨物和服務貿易進出口規模同比
- [頭條]公安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通知進一步加強涉險公共區域安全防護工作
- [頭條]為保護鳥類棲息地 張家界一景區禁飛無人機
- [頭條]興調查研究之風、論海關傳播之局――主流經濟媒體走進海關座談高
- [頭條]京東零售啟動采銷單元組織變革:砍層級提效率
- [頭條]商務部:中美商務部長將會面
- [頭條]世界貿易中心協會理事會副主席梅內塞斯:貿促機構應著力推進雙多
- [頭條]占全國12%!京津冀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1100多家
- [頭條]新一輪降雨大幕明日揭開 北方氣溫多波動
- [頭條]認可委員會:中國已有近200家新能源汽車相關檢測機構獲認可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