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斤男子豪擲2.2萬元 9名轎夫抬滑竿征服峨眉山42公里
近日,一則"263斤男子雇9名轎夫抬滑竿往返峨眉山"的新聞引發熱議。這位來自江浙地區的游客以22100元高價定制特殊服務,歷時10小時完成全程42公里的登山之旅,其獨特的出行方式在社交平臺引發"豪橫"驚嘆與人文思考的雙重討論。
特殊定制服務的誕生
由于該游客體重達263斤且體型龐大,常規滑竿難以容納。轎夫團隊先后嘗試三頂轎子才找到合適載體,最終組成9人輪換團隊——4人一組抬轎,1人專職開路,以"嗨喲"號子相伴完成21公里上行。據轎夫方先生透露,此舉既為安全考慮,也創下景區罕見記錄:普通游客通常僅體驗3公里480元的短途服務,而這次定制行程價格達常規費用的46倍。
旅程中的暖心細節
不同于大眾想象中的階級對立畫面,這位游客展現出鮮明個性:全程配合轎夫節奏高聲應和號子,雨天拒絕撐傘堅持與勞動者同甘共苦,更在下山后額外支付900元小費。其在財神店住宿一夜后的返程中,壯觀的四人抬轎隊伍引發游客圍觀拍攝,被形容為"移動的風景線"。
爭議背后的現實鏡像
事件曝光后輿論呈現兩極分化:部分網友心疼轎夫"汗濕褲腰帶"的艱辛,質疑服務存在階層隱喻;而從業者方先生則坦言"需要這樣的顧客養家",透露該游客已預約明年五月再度光臨,屆時將特制更舒適的大轎。這種"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市場行為,恰恰折射出旅游景區特種勞務的生存現實——正如轎夫所言:"若真憐憫我們,不妨消費支持"。
這場價值2.2萬元的登山之旅,既是對傳統人力服務的極限挑戰,也成為觀察當代消費倫理的生動樣本。當262斤的體重遇上42公里的險峻山路,金錢與勞力在天平兩端達成了微妙平衡,而那些回蕩在山間的"嗨喲"號子,或許比任何理論爭辯都更真實地訴說著生活的本質。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