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創新城市數字化轉型標準化工作新機制
□ 記者 霍一夫
一直以來,上海市十分注重標準對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在《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標準化建設實施方案》的指引下,上海84項數字化轉型地方標準在三大先導產業、六大重點產業數字化轉型方面,發揮出不僅能用、管用而且好用的重要支撐作用。
城市數字化轉型涉及面廣,行業管理部門多,覆蓋歸口地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業務范圍大。為了提高各方協同性,提升工作效率,根據《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標準化建設實施方案》,上海市在城市數字化轉型工作領導小組框架下,成立了由20家相關行業管理部門組成的城市數字化轉型標準化專項工作組,并組建了由7家相關地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11家相關行業協會等組成的城市數字化轉型標準化總體組,以及由業內資深專家組成的城市數字化轉型標準化專家指導組,為統籌協調全市城市數字化轉型標準化工作、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標準體系建設建立了明晰的協調推進機制。同時,上海市聚焦重點領域,推進產業和信息化標準體系建設。在人工智能領域,通過《人臉識別系統通用建設規范》《隱私計算的應用規范通用框架》等相關標準,支撐了相應技術的落地。在高端裝備領域,通過《智能電網儲能系統性能測試技術規范》《城市智能物聯信息傳輸與交換控制通用規范》《城市軌道交通通信信號數字化運維系統指南》等相關標準,支撐了高端能源裝備、軌道交通裝備、物聯網裝備產業的發展。在汽車及交通領域,通過《自動駕駛開放測試道路環境分級規范》《自動駕駛虛擬仿真場景重建數據要求》《車輛盲區監測系統的性能要求與測試方法》等相關標準,支撐了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等技術的應用。
人臉識別技術是一種基于人的臉部特征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新興數字技術,為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諸多便利。然而,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給個人權益和社會秩序帶來了潛在的風險和危害。因此,如何平衡人臉識別技術的創新與負責任、有底線、符合倫理地使用,成為智慧城市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全國首個公共場所人臉識別分級分類管理的地方標準《公共場所人臉識別分級分類應用規范》(以下簡稱《規范》),體現了上海市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先行先試作用。《規范》以相關法律法規為依據,對公共場所不同人臉識別應用場景進行分類,根據人臉識別應用目的、底庫規模等風險因素進行分級,并基于分級分類針對性地提出了應用和管理要求。《規范》旨在保障個人信息安全,規范人臉識別數據的收集、存儲、使用和刪除等環節,提升數據治理能力和水平。同時鼓勵技術創新和應用研發,提高技術的安全性、精準性和便捷性,促進人臉識別行業健康有序發展。上海市率先出臺《規范》,是在推進新一代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建設過程中的重要成果,既是對不同場景和目的的人臉識別應用的差異化和精準化要求的體現,對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的保障和尊重的體現,也是對技術創新和應用研發的鼓勵和支持的體現,更是對國際標準和國際慣例的遵循和參與的體現。
近年來,上海市城市數字化轉型相關領域標準化工作熱情和積極性顯著提升,標準支撐前沿技術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先導產業,元宇宙等新賽道產業領域,與數據交易等要素市場具有緊密聯系。上海市還先后發布了《關于推進本市新一代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推進本市元宇宙標準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標準化頂層設計。團體標準《虛擬現實異地多人協同技術規范》獲評“上海標準”,系列團體標準《工業大數據平臺技術規范》入選2022年上海市團體標準“十佳案例”。在進一步圍繞先導產業、新賽道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中,上海市正積極發揮著標準化在服務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中的引領性作用。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