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氛圍感
歲末年初,豈能少了儀式感?在飄雪的宮殿、園林里披上大氅踏雪尋梅,吟誦詩詞名句;在天寒地凍中生一爐旺騰騰的炭火,三五友人圍爐煮茶,共賀新歲……哪種方式能把氛圍感拉滿?
不知何時起,我們喜歡在做一件事情時,營造出沉浸式的情境,比如寫作前要布置桌面沏盞清茶,進影院要抱桶爆米花拍張小清新的照片,逛古典園林要穿上馬面裙、化上精致的國風妝容。在社交平臺上,這些復古的場景、獨特的角度、閑雅的氣氛,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氛圍感。在小紅書上可以看到超過2000萬篇相關筆記,包括氛圍感妝容、氛圍感拍照、氛圍感好物、氛圍感角落布置等內容,似乎萬事萬物皆可有氛圍感。
何為氛圍感?從中華傳統文化的角度理解,氛圍感是一種捕捉“須臾之物”的意境。中國古代美學思想認為,審美活動的過程,是創構意象的過程。主體瞬間猝然與景相遇,思緒萬千,情景交融,創構而成物我渾然為一的審美意象。而今,大眾理解和接受的氛圍感,大體是一種舒適且令人滿足的感覺或環境氛圍,包含溫暖、愜意、懷舊等元素。就像一些網絡博主總結的公式:夜晚+初雪=冬日氛圍感;慵懶的卷發、暖色調的光影,加上雪花噴霧和大光圈相機,咔嚓一下,就得到了一張充滿冬日氛圍感的照片。
近年來,氛圍感更成為撬動消費增長的一個新支點。消費者追求沉浸立體的氛圍體驗,商家腦洞大開搭建各種消費情境,在供給側與需求側合力推動之下,“氛圍感經濟”正不斷解鎖出各類新消費場景。從圍爐煮茶、露營徒步,到“村超”“村咖”等活動的火爆,一度成為新的消費風潮。
“氛圍感經濟”走紅不是偶然。當前,我國人均GDP超過1.2萬美元,正處于居民消費結構快速升級時期,新型文化消費正在興起。“文化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動的活水,水往哪個方向流,與現實的需要和社會制度密不可分。”正如當代學者何中華所言,大眾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費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尤其是新生代消費者更加在意自我、關注內心世界,其消費行為呈現出互動性、個性化、圈層化等特征。千金難買心頭好,“氛圍感經濟”背后是當代人對“情緒價值”的需求。從感受室內情境的溫馨治愈,到體驗露營地“以天為蓋地為廬”的松弛,人們不僅消費了產品或場景本身,也消費了其帶來的情調和意境,享受了稀缺的情緒價值。
“氛圍感經濟”的興起,也讓偶然產生的場景和情境,成為可復刻、可定制的“商品”。以圍爐煮茶為例,無論在北國還是江南,一張方桌、一個炭爐、一把陶壺,微火慢煮,茶香撲鼻,果品香甜……三五知己,圍爐而坐,消費者既滿足了社交需求,彰顯了消費品位與文化格調,還獲得了“時尚”標簽。
有人說“風口易變”,但透過熱點發現和捕捉當代消費者的心理與需求,從而進行供給側的調適,是市場應有的姿態。面向未來,年輕的消費群體對豐富人生體驗懷有強烈的期待,并將催生越來越多的新興消費品類和業態。各地不妨以線上線下融合的新業態、新模式為突破口,搭建更多文化消費新場景,開發更多富有創意性、體驗性的文化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當“氛圍感”成為自媒體與營銷圈的流量密碼,原本自在自得的個體情緒體驗,可能演變成人云亦云的“流水線作業”,刻意的營造失卻了本真之趣。對消費者而言,重要的是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若只是跟風打卡,難免陷入消費誤區;心心念念的詩和遠方,也可能是被擺拍和濾鏡加持了的“假象”。
明清之際文人徐沁有言:“當煙云滅沒,泉石幽深,隨所寓而發之,悠然會心,俱成天趣。”氛圍感可能存在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自然場景,也可能源于商業環境、消費行為等帶來的沉浸式體驗。無論怎樣的消費形態和場景體驗,只要我們從中獲得了悠然的快樂、會心的溫暖,就是有價值的,也是我們對美好生活的新詮釋。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徐 達)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