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科特派”增強新技能
福建省科技特派員成果現場推介對接活動近日舉行。據介紹,福建已累計選任科技特派員7萬多人次,全年在一線開展服務的省市縣三級科技特派員超過1萬人次,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科技特派員制度是依靠科技力量服務“三農”工作的創新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約有29萬名科技特派員活躍在農業生產第一線。他們以農民期盼的技術作為科研方向,是農民眼中的“田專家”“土秀才”,被人們親切地稱為“科特派”。從地方的探索實踐到國家的一項制度安排,從一地開花結果到形成經驗在全國多省份推廣――這項科技興農富民的機制展現出強勁生命力。
但也要看到,科技特派員的科技服務主要集中在農產品生產、種植、養殖方面,二三產業方面的專業人員不多,農業產業產學研用氛圍不濃,在生產實踐過程中還面臨一些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出現“水土不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或應用率不高等問題,迫切需要加強鼓勵扶持,推動科技特派員努力從提供單一的農業技術服務向多領域、全要素和全產業綜合性服務轉變,著力培育新模式、新業態。
接地氣,加強精準服務。雖然不少省份已實現行政村科技特派員“一對一”服務全覆蓋,但從運行效果看,科技特派員與服務對象的利益聯結仍不夠緊密,基層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較難。科技特派員可以通過資金、技術、知識產權入股等方式,探索其與服務對象之間合作的新方式,因地制宜選準產業發展突破口,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實現科技資源的有效配置。
傳幫帶,實現持續造血。科技特派員不應只是簡單地提供技術援助,更應該發揮其在產業發展、品種技術引進推廣、技術瓶頸攻關、本土人才培養、農業產業功能拓展等方面的作用,幫助地方培養一批農業生產一線的“土專家”,培育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土特產”,以輻射、帶動更多農戶。
務長遠,助推農業農村現代化。科技創新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必須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增強農業科技供給能力。正因如此,科技特派員更要持續發揮好科技創新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的支撐作用,緊盯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強化農技服務保障,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助力推進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
期待更多科技人才以科技成果為紐帶,打開農業高質量發展通道,帶領農民群眾依靠科技持續增收致富,把振興鄉村的種子播撒到更廣闊的地方,在鄉村催生更多精彩蝶變。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郭靜原)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