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臨沭:千年杞柳編織美好生活
導讀:
一根根堅韌光滑的杞柳條,在各地技藝高超的柳編師傅手中靈活穿梭,只需數個小時,就能編織成簡潔大方、實用美觀的生活用具,更有甚者能編織出栩栩如生的魚和鴨子……11月1日上午,在第九屆中國(臨沭)柳編文化產業交易會開幕期間,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技藝大賽在山東臨沂臨沭縣朱村旅游區拉開帷幕。
“走東北,下江南,不如在家編花籃……”在臨沂市臨沭縣,關于柳編的眾多民謠廣為流傳,成為當地柳編產業興旺發展的真實寫照。臨沭縣位于臨沂市東南部,因瀕臨沭河而得名,杞柳在這里種植廣泛,河灘溝渠等地到處可見。早在唐朝,臨沭人就開始種柳編柳,經過千年的積淀創新,如今在臨沐,不論男女,上至八九十歲的老人,下至三四十歲的青年人,大都會干柳編這種“巧活”,正所謂“家家種柳,人人編筐,春夏秋冬,四季不閑”。據了解,在60萬常住人口的臨沭縣,從事柳編加工的人,多達10萬人。
“近年來,臨沭縣把小柳條發展成大產業,形成了集種植、加工、研發、外貿于一體的完整鏈條。”臨沭縣委書記張雷介紹,臨沭柳編的產品從原來僅有的傳統柳編產品到現有的柳籃、家具、裝飾、園藝,再到草柳、木柳、鐵柳、布柳等數十大類、數萬個花色品種,形成了一二三產融合、全產業鏈共同發展的柳編新產業生態圈,實現年產值176億元,出口額達到16.11億元。小小柳條,挑起了鄉村振興的產業“大梁”。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
欄目分類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