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臨清:打造沿黃流域第一大內陸港
“以前,周邊的企業需要驅車5、6個小時,前往煙臺、青島等地辦理通關手續,運輸、通關成本很高。現如今,只需要帶著材料來到魯西國際陸港就可以辦理,一個集裝箱可以就節省約500元。”近日,在位于山東臨清市港產城招商部主任張昆告訴記者,臨清市將“出海口”搬到家門口,大幅提升了進出口的通關效率。自從2022年11月,魯西國際陸港實現海關監管場所“封關運行”后,企業通關時間由原來的1天縮短為2小時。
近年來,臨清市搶抓“一帶一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機遇,積極融入山東港口內陸港布局,舉全市之力建設魯西國際內陸港,以港促產、以產帶城,構建立足魯西北、輻射冀魯豫、對接省會經濟圈、服務京津冀的區域性現代化物流中心,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再創“運河名城”新輝煌。
魯西國際陸港是山東港口集團重資產投資的首個內陸港項目。通過疊加口岸功能,引入優勢資源,打通沿黃流域內陸到山東港口最佳的物流運輸通道,昔日的魯西內陸小港正逐漸成長為沿黃流域第一大內陸港。
臨清市與全球最大的集裝箱航運公司合作,率先開通江北地區首條馬士基全程提單專列,實現臨清和世界任一港口的互聯互通。2022年11月已實現海關監管場站“封關運行”,這是濟南關區唯一一個具有箱管中心功能的監管作業場所,實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一站式”功能,集裝箱轉關量穩居濟南關區首位。今年7月9日開行山東首次海鐵聯運出口轉關貨物全整列發運,實現了聊城企業屬地報關由“零星”發運到“整列”發運的轉換,刷新了單批運量、裝卸效率等多項記錄。
為發揮魯西國際陸港與經濟開發區“港區疊加”優勢,臨清市圍繞“鏈條化、配套化、集群化”,促進產業集聚,實現國企、央企、世界五百強企業招商落地,推動物流通道升級為發展通道、通道經濟升級為落地經濟,加快構建現代化適港產業體系。
如今,臨清市開通多條國內班列,集裝箱年發運量超過14萬標箱,年貨物吞吐量超過170萬噸,海鐵聯運連續8年位居山東省內陸港首位。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