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行?看振興】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鄉村行?看振興】
光明日報記者 陳晨
開欄的話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農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廣袤鄉村處處呈現山鄉巨變、山河錦繡的時代畫卷。
今天起,光明日報開設《鄉村行?看振興》欄目,記者將鏡頭對準田間鄉野,與讀者朋友一道,從豐收的田野、紅火的產業、秀美的村景、質樸的鄉音里觸摸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強勁脈搏,見證錦繡中國砥礪前行的堅實步伐。同時,我們開設《作家筆談》子欄目,邀請各位作家結合各自創作鄉村題材文學作品的經歷,講述他們眼中的振興故事。
秋意濃,太行山又到了層林盡染、美不勝收的時節。
漫步在河南安陽林州市廟荒村,很難不被這里抬眼可見的太行美景、穿村而過的紅旗渠水、古樸整潔的民居院落所吸引。不過,整個村莊最打動記者的,還是村頭那面笑臉墻。
笑臉墻上,是一百多位村民的笑臉照。細細看去,每個人臉上的笑容是不同的,或稚嫩,或羞澀,或熱烈,但相同之處又如此明顯:笑容里都漾著真情實感。
“脫貧后,村里的發展沒停過!這幾年,村里陸續打造了藝術館、研學游、登山營地等項目,名頭越來越響,游客越來越多,我們的日子也越來越有奔頭。”在“自強小院”農家樂里,主人郝心英滿臉含笑。
郝心英說的,正是廣大脫貧群眾的心聲!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的前提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要持續抓緊抓好,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
從白山黑水到南海之濱,從雪域高原到中原腹地,各地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上步履不停,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
做好監測幫扶,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現在,王玉山和妻子齊云良臉上的笑又多了起來。
“我愛人身體好多了,收入也上來了,要不是政策好,我們估計很難扛過來。”在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葛根敖日都嘎查,王玉山跟記者嘮起家常,以前,夫妻倆干些簡單的農活、養了些牛,孩子都在外務工,日子也算悠閑美滿。誰承想,2021年9月,齊云良被確診乳腺癌,雖然在治療后有所好轉,可入不敷出的光景又讓老兩口犯了難:醫保雖報銷了部分治療費用,但6萬多元的自費支出和必要的生活支出還是花光了家里的積蓄,面對后續治療費用,老兩口“急得直抹淚”。
關鍵時刻,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工作機制發揮了作用。
得知王玉山家的情況,葛根敖日都嘎查駐村工作隊和村干部立即上門走訪調查,研判過后將老兩口納入防返貧動態監測對象。一系列幫扶舉措隨之而來――幫老兩口申請慰問救助金;在村里為王玉山安排公益性崗位,使其一年有近萬元的工資收入;請養殖專家到王玉山家指導肉牛養殖;帶領其發展庭院經濟、種植豆角,每年提升收入3500元……今年,王玉山家的玉米豐收了、肉牛又多養了幾頭、庭院經濟也搞得有聲有色。
“估計他們兩口子今年人均年收入能過萬元,可以消除返貧風險。”葛根敖日都嘎查第一書記陳昊告訴記者,村里定期對監測戶、脫貧戶、低保戶、五保戶、殘疾人群體、剛性支出較大等重點人群進行全面排查,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對可能返貧致貧的群眾做到及時發現、有效幫扶,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類似的事例并不鮮見。各地織牢防止返貧監測幫扶網,實現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三保障”、飲水安全和兜底保障水平持續鞏固提升。截至9月底,中西部22個省份63.5%的監測對象已消除返貧致貧風險,其余均落實了幫扶措施。
發展特色產業,老鄉們的錢袋子鼓起來
前來交售牧草成品的農戶、商戶絡繹不絕,打包、搬運、堆放、發車……好不熱鬧!8月份,記者來到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三合村,在近500平方米的牧草加工廠棚里,繁忙的場景瞬間就將村里涌動的活力展現出來。
記者正看得專注,三合村黨支部書記陸勝軍在一旁打開了話匣子:“我們村旱地多、水源少、處在大山深處,曾是貴陽的特別困難村。以前村里沒什么產業,一度淪為‘空殼村’。為找到適合的發展方向,我們到處‘取經’,最后決定把村子的‘缺點’變‘特點’。既然村子干旱缺水,那就種投資投勞少、收益高的甜象草、黑麥草等耐旱作物。現在每到收購期,每天能銷售30噸左右牧草,銷售金額達1.2萬元。”
“這個月牧草多,我估計能拿到四千元左右的工資。”在牧草加工廠務工的村民龔忠仙告訴記者。記者了解到,為延長產業鏈,三合村修建了牧草加工廠,不僅帶動就業促增收,還帶動了該村養殖業的發展。
“立足現有資源,我們走出了‘三種三養’特色產業發展路子――種蔬菜、種水果、種牧草,養生豬、養肉牛、養蜜蜂。去年,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50萬元,80多個村民就近務工,實現企業經濟、家庭經濟、集體經濟齊創收。”陸勝軍說。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有了可持續發展的產業,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就有了內生發展動力。如今,全國832個脫貧縣每個縣都形成了兩三個優勢突出、帶動力強的特色主導產業,脫貧人口人均實現產業增收2200元以上。2022年,脫貧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111元,同比增長7.5%,比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1.2個百分點。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14342元,同比增長14.3%,比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8個百分點。
據了解,今年中央財政安排脫貧攻堅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1750億元,比去年增加100億元。“前三季度,脫貧地區特色產業穩步發展,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用于產業發展比重已達到60%。”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介紹。
協作幫扶跨越千里,攜手前行的故事仍在繼續
在內蒙古的旗縣、嘎查采訪,記者常聽到“北京”二字。京蒙協作,讓兩地結下深厚情誼。鄉村振興路上,兩地攜手前行,留下了許多生動剪影。
“我們烏蘭毛都草原的牛羊肉品質很好,但之前因為沒有形成品牌,牛羊肉賣不上好價錢。京蒙協作以來,北京海淀區為旗里的鄉村產業發展注入了動能。怎么讓烏蘭毛都草原的羊肉更暢銷?海淀區和旗里給出打造‘草地羊’品牌的答案。2022年,京蒙協作拿出330萬元專項資金,啟動實施‘草地羊’冷鏈物流中心建設項目。”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鄉村振興局黨組成員關鵬飛告訴記者,“草地羊”在科右前旗生產加工,在北京冷藏存儲,產品隨時配送到北京的門店,截至目前銷售額近1000萬元。
羊肉有了品牌和市場,牧民就有了增收的底氣和保障。“我們和牧戶簽訂了肉羊收購協議,每只羊收購價格提高30元左右,戶均增收3000余元。”科右前旗“草地羊”合作社聯合社負責人王國祥說。
協作的東風不只照拂祖國北疆――在陜西柞水縣,江蘇南京高淳區的“組團式”醫療幫扶,讓柞水縣人民醫院的診療能力、健康管理服務進一步提升;在重慶酉陽縣,山東東營的“組團式”教育幫扶為酉陽教育事業增添活力……
相隔千里,卻心意相通、心手相牽,一個個跨越山海的幫扶故事在脫貧地區上演。從東西部扶貧協作到東西部協作,從“萬企幫萬村”行動到“萬企興萬村”行動,脫貧摘帽后,好的政策擴展提升,幫扶銜接深入推進。全國20.96萬名第一書記、56.3萬名駐村工作隊隊員接過接力棒,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之路上揮灑汗水;今年以來,全國向160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選派科技特派團,開展教育、醫療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為其他672個脫貧縣選派產業顧問組;近萬家民營企業幫扶160個重點縣,實施產業幫扶項目7000余個,惠及脫貧人口超300萬人……
當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在脫貧地區匯聚,脫貧群眾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30日 10版)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