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資源優勢打造種業基地
10月26日,農民在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蘇陳鎮徐莊村晾曬水稻。湯德宏攝(中經視覺)
今年是種業振興行動“三年打基礎”的收官之年。三年來,海南、四川等省份在探索打造種業基地的過程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近期,北京、合肥、湖南懷化等地也提出建設“種業之都”。各地在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推進種業創新攻關方面的實踐為種業振興打下良好基礎。需要指出的是,發展種業還需結合當地種質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和科研基礎進行綜合考量,錯位競爭,避免重復建設,體現地方特色。
我國農業生態類型多樣、物種資源豐富,各地種質資源分布、研發和利用情況有所不同。憑借良好的光熱條件,海南南繁種業基地從傳統育種基地發展成為種業高地;黑龍江近年來國家級大豆種子基地建設取得初步成效,2021年生產大豆種子4.98億公斤,輻射供應吉林、內蒙古、新疆等省區;甘肅作為全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年均產種5.8億公斤,保障了全國一半以上的大田玉米用種……這些地區結合自身優勢、深耕育制種產業的做法,為其他地區發展種業提供了借鑒。
想要找準主攻方向和重點領域,在種業發展中脫穎而出,摸清家底是第一步。要通過種質資源普查掌握本地種業發展現狀、資源要素家底,明確本地種業發展定位。有些地方氣候獨特、物種豐饒,有些地方科研基礎好、技術先進,有些地方是用種大省、農業實踐豐富,全面分析當地發展種業的優勢與不足,并據此制定相應的種業發展方案,才能更符合實際、體現特色。
保證種業發展方案的可操作性,還需傾聽種業一線的聲音。育制種專家從事相關研究多年,積累了豐富經驗;企業具有資本和市場化優勢,更了解市場需求;農戶身處用種第一線,能夠深切感知種質的優劣和變化。充分聽取科研院所、企業和農戶的意見建議,可以保證種業振興舉措貼近實踐、更好落地。
同時,各地還應為種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保障國家級種業基地設施用地、融資等需求,改善生物安全防護設施條件,在地方品種資源保護開發、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種業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予相應的財政支持等,可以引導相關主體安心研發,持續投入。因地制宜強化育制種應用性研究,并給予長期穩定支持,避免貪大求全、低水平重復,助力種業振興行動取得良好成效。(文/李和風 來源:經濟日報)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