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城市防洪排澇國際論壇在武漢召開
10月17日,以主題“低碳韌性,‘智’水有方”為主題的第六屆城市防洪排澇國際論壇在武漢召開。來自中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法國、英國等國家的8位國內外院士、30多位頂尖專家學者,結合各地城市防洪排澇的實踐經驗、理論技術和成果創新作了精彩報告。
據了解,本屆論壇是在中國土木工程學會、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國際水協會(IWA)指導下,由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理事長易軍擔任名譽主席,中國工程院任南琪院士擔任大會主席,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市政工程分會、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分會主辦,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建三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聞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辦。
近年來,在極端天氣和高速城市化的雙重壓力下,城市洪澇災害問題日益突出,對人民生命財產和環境安全造成嚴峻挑戰。論壇上,大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任南琪和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Ana Deletic分別分享了報告《城市水系統數字孿生規劃與智慧管控》和《城市洪水管理的綠色智能基礎設施》。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建云分享了今年夏天海河流域暴雨洪澇及其啟示,中國科學院院士夏軍分享了長江中下游城市內澇與雨季污染協同治理的思考及建議,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復明則從城市地下管網運維角度談到城市內澇防控問題,加拿大工程院院士David Zhiwei Zhu分享了加拿大雨水系統的演變和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和水利部數字孿生流域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劉家宏分享了報告《特大城市外洪內澇災害鏈形成機理與聯防聯控技術》。
任南琪在致辭中表示,治理城市洪澇災害,既是重大民生工程,又是重大發展工程。十年來,城市防洪排澇國際論壇見證了我國洪澇災害防御能力的不斷提升,防洪排澇工程體系的不斷完善,預報、預警、預演、預案措施的不斷強化。這十年,也是我國海綿城市蓬勃發展的重要時期,我國將綠色發展理念轉化為一系列實踐和舉措,并從強化科技創新角度,積極探索著“智慧治水”的新路。
中國工程院三局局長高戰軍線上致辭。他表示,學術活動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中國工程院支持開展高端學術活動,鼓勵優秀工程科技人才成長。工程院希望論壇能夠一如既往地圍繞水利科技領域重大方向性、前沿性問題開展研討交流,充分發揮學術引領、人才培養等重要作用,促進我國水利科技創新能力和治理水平提高,推動我國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
中建三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陳衛國說,作為國資央企,中建三局始終踐行國家戰略,深度參與共抓長江大保護、水流域綜合治理等工作,通過創建標桿級科技事業企業,打造高端科技創新平臺,攻關低碳技術、智能裝備、智能建造、智慧系統等核心技術,在污水處理廠、管網與調蓄、水生態和智慧水務等領域形成了一大批核心技術成果,提升了城市防洪排澇系統的韌性和智能化水平。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理事尚春明指出,近年來,鄭州“7?20”特大暴雨,北京“23?7”特大暴雨等極端天氣頻發,對經濟社會發展、城市運行管理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造成較大影響,城市防洪排澇形勢復雜且嚴峻。如何科學地推進洪澇統籌體系建設、提高城市韌性,已經成為社會熱點問題。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會長 章林偉表示,城市是人類文明聚集和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矛盾最為突出的區域,城市防洪排澇是制約城市健康發展的一個國際性難題。中國是世界上城市最多的國家之一,做好城市防洪排澇建設,對中國城市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水利部水旱災害防御司副司長王章立表示,水利部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積極踐行“兩個堅持”、“三個轉變”,堅持底線思維、系統觀念,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積極推動城市防洪規劃編制,全面提升水患災害能力安全和平穩運行。
城市防洪排澇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堅持規劃、建設、管理三方統籌。據了解,本次大會還在10月18日上午,設置了“低碳綠色水系統規劃與實踐”“城市智慧水系統技術與實踐”2個專題論壇,同步召開第五屆城市水科學論壇。
據悉,“城市防洪排澇國際論壇”2013年10月由中國工程院、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等單位聯合在上海主辦,此后每兩年舉辦一屆,至今已成功舉辦五屆。論壇促進了我國城市防洪排澇與水資源領域的科技進步與發展,順應城市發展新理念新趨勢,持續關注城市建設過程中面臨的洪澇災害問題。本屆論壇的成功舉辦有助于加強行業交流合作,對做好今后的城市防洪排澇工作,促進城市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